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經濟、電力市場、跨週期調節、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淑春、林漢川:抓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新機遇】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劉淑春、浙江工業大學林漢川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需要,也是增強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時代要求。發展數字經濟以提振實體經濟是當前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重要作用,突破核心技術難關,另一方面要做好產業轉型升級,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以釋放更多技術和創新紅利。此外,還要營造良好的數字生態,透過提高資料應用能力、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國際合作等方式,為傳統的企業、產業、供應鏈競爭向數字生態競爭轉換打好基礎。
摘編自《人民日報》
【顧陽:透過完善頂層設計破解電力市場現實難題】
顧陽指出,隨著我國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有序推進,多元主體市場競爭的格局初步形成,市場在電力資源最佳化配置中的作用顯著增強,但市場體系不完整、功能不完善、交易規則不統一、跨區域交易壁壘等現實矛盾仍是需要直面和破解的難題。需要從更高層面去統籌規劃、完善頂層設計。在“雙碳”目標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加快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有助於透過市場價格訊號引導清潔能源的科學佈局、高效利用,調動市場各方積極參與到促進清潔能源和電力系統供需平衡中。與此同時,還是要還原電力作為商品的屬性,在確保電網安全穩定執行的前提下,形成有利於成本疏導的價格傳導機制,打破電力行業現有的路徑依賴和利益壁壘,更好地發揮其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摘編自《經濟日報》
【馬海濤:著力破解跨週期調節難題】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馬海濤指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背景和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國內背景,如何做好跨週期調節應對複雜的國內外變局是我國長期需要討論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跨週期調節存在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有待進一步加強、發力不均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小微企業問題依然突出、跨週期調節的政策評估制度不健全、財政“防風險”能力仍有待提高等不足之處,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以具體有理的措施加以完善。一是強化跨週期調節的系統思維,做好頂層設計,立足當前把握長遠,把握機遇協調推進。二是把握跨週期調節的服務物件,將重點放在微觀主體或市場主體,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定的貨幣政策,穩定市場預期,引導增強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信心和熱情。三是壓實跨週期調節的政策效能,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最佳化支出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整體提升政策效能和資金效益。四是做好跨週期調節的風險管理,將穩增長與防風險作為統一目標,實現二者長期動態均衡。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賀興東、汪鳴:以《“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為遵循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賀興東、汪鳴指出,《“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作為我國現代流通領域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為我國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指明瞭方向和根本遵循。具體而言,《規劃》明確了現代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迴圈中的重要的基礎性地位,並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上升到戰略性高度;將傳統小流通要素與現代大流通要素綜合成為一個符合新發展環境的複雜經濟執行系統,拓展了現代流通體系涵蓋的視角和廣度;把握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透過明確提升流通的數字化、組織化、綠色化、國際化、網路化和市場化水平,為新時期現代流通體系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十四五”是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的關鍵時期,做好《規劃》目標與任務落地實施需要加強黨的領導、配套政策支援、加大人才培養、各部門協同推進。《規劃》的深入實施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全面形成現代流通發展新優勢,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