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江南風景好,江南的風景到底有多好呢?唐代詩人韋莊在他的作品裡是這樣寫的: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的美景,總是被歷代文人不吝讚美,江南不僅有明媚的春光,也有樓臺煙雨的朦朧,比如杜牧的《江南春》就描繪了這樣的美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大家可以想象這樣的景色,四百八十多座南朝古寺樓臺,全部籠罩在煙雨中若隱若現,這是多麼的悠遠和深邃。當然今天的內容,不是想和大家宣傳江南的美景,咱們來聊一聊這個“寺”,也就是“寺廟”的“寺”。
在杜牧的這首詩裡,南朝四百八十寺,這裡的“寺”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佛寺”。如今我們對寺的理解,也通常是佛寺。在南朝的時候佛教非常盛行,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至少修建有兩千多座佛寺建築,直到今天,提到“寺”,我們自然就會想到“佛寺”。
但是大家或許也注意到,在古代有很多官府機構的名稱,也叫“寺”,比如我們熟知的大理寺、太常寺、還有什麼鴻臚寺等等,咱們看包青天的故事就知道,你像大理寺就是相當於現代法院的審理機構。
太常寺和鴻臚寺可能大家不是特別熟悉,太常寺主要負責宗廟祭祀等禮儀,比如皇帝祭祖祭天這些活動,掌管太常寺的官員就叫太常,位列九卿之首,地位非常崇高。
那麼鴻臚寺,屬於外事部門,專門負責外交接待的工作,比如在東漢佛教剛開始傳入中國的時候,過來傳教的西域僧人,就是被安排住在“鴻臚寺”,後來佛教開始被慢慢接受以後,又給這些僧人專門建造了“白馬寺”,所以洛陽的白馬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寺院”。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佛教傳入以前,咱們中國就已經有了“寺”這樣的機構,而且都是朝廷或者政府設立的某些辦事機構,而今天我們之所以會把“寺”理解為佛教的寺廟,就是因為從白馬寺開始之後的佛教建築就開始統稱為寺。
而被稱作為“寺”的政府機構,從明清兩代開始就逐漸換成了其他的名字,比如大理寺在清末的時候就被改稱為“大理院”,所以也就造成了今天咱們印象中的“寺”都是佛教的寺院。
那麼在佛教傳入以前,咱們歷史上這些朝廷的衙門,為什麼要用“寺”來作為機構的名稱呢?這是因為“寺”這個字,其實是一個“會意字”,咱們看這個“寺”字的寫法,上邊一個土下面一個寸,土就是土地、土壤,古人說“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所以“土”也代表著天下;
寸,則代表著“分寸”、寓意著“法度”與“秩序”,所以“寺”的意思,就是在王土之上遵循法度行事的這麼一個場所。
《說文解字》對“寺”的解釋是: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所以“寺”的本意、就是朝廷施行法度的機構,當然在佛教盛行以後,寺,又重新被賦予了宗教色彩,成為了僧人的修行之所。那,和大家聊這麼多,不知道能不能讓您對“寺”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