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玉明
作者簡介:呂玉明 女 秀洲區印通小學教師。
愛閱讀,喜種花,喜歡以文字述說心情,留下光陰的故事!
冒著淅淅瀝瀝的冬雨,踏進了多年未見的古鎮。腳下是一塊塊石板,眼前呈現的,是一座似曾相識的古鎮。
她,沒有烏鎮那般精緻,也沒有西塘那般熱鬧,似乎也缺少了同裡、周莊、南潯、木瀆等古鎮該有的名氣。
古鎮,尚未開放,外圍的有些地方還在建設,顯得有些凌亂。因為是新年,工地上都靜悄悄的,不見一個人影。穿過新建築,走進古鎮,漫步在溼漉漉的石板路上。
遠望古鎮,似一位待字閨中的小家碧玉。沿河的古建築,白牆黛瓦,錯落有致。河水清澈,似一條濃綠的帶子,伸向遠方。河上,一座座樣式各異的石橋,連線著東西南北各條街道。
迎面走來一位老者,向我們打探古鎮的建設。猜想,應該是過年來這裡走親訪友,順道參觀一下古鎮的。心裡立刻有種古鎮主人的自豪感。
正好走近古鎮最大的石橋——棲鳳橋。於是,簡要地為他介紹了石橋,以及橋堍下的古建築。
說起棲鳳橋,至今能儲存完好,還得歸功於鎮上的幾位老人。記得有一年,一戶人家在橋上給逝去的老人燒衣服,把棲鳳橋中間的條石燒裂了。因為當時石橋的南邊建有一座鋼筋水泥橋,於是鎮上的人打算拆了這座不起實際作用的石橋。幸虧鎮上的幾位老人去政府強烈要求保留古橋。於是,石橋中間換成了鋼筋水泥。古橋雖然保住了,但中間的水泥與旁邊的條石很不協調。
如今,古鎮修葺一新,石橋中間的水泥又換成了條石。南邊並列的水泥橋也拆除了。橋堍下的老房子也儲存完好。只是那幾棵高大的泡桐樹,早已不見了蹤影。以往每到春天,千朵萬朵淡紫色的泡桐花也成為美好的回憶了。
走過棲鳳橋,往東去,便是那時最熱鬧的北橫街了。當年那熱鬧繁華的景象,似乎還歷歷在目。茶館、百貨店、國營飯店、書店,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但眼前看到的,有的修葺一新,有的改變了建築的模樣,還有一些是極為陌生的建築。唯有河上的橋,依舊還是那古老的石橋,或拱橋,或石階平橋。
由大有橋街向北走,走過大有橋,便可瞧見當年的水泥橋——朝陽橋。然而,記憶裡的朝陽橋也不見了,替代它的是一座長長的石板橋,橋中間建了一座高大的亭子。站在橋上向北望去,依稀可見那座爬滿藤蔓的定泉橋。橋東的白牆建築,應該就是著名畫家嶽石塵老先生的宅院了。
沿著橋堍往東走,印象裡應該有一座老戲館。記憶猶新的是7、8歲的時候,第一次跟著母親、姐妹幾個,來戲館看了第一部彩色越劇電影——《紅樓夢》,由著名的越劇前輩徐玉蘭、王文娟主演。越劇,是我們小時候大人們最喜愛的戲曲。
之所以至今印象深刻,應該是《紅樓夢》悽美的愛情故事吧。電影中林黛玉葬花、焚稿兩場戲份,更是感人。記得當時劇場裡的觀眾,都是掩面而泣,直至後來哭聲蓋過了劇中林黛玉的演唱聲。
如今,老戲館已經拆了,呈現與眼前的,是一座大氣的新式建築。路邊的導遊牌上寫著“濮院劇場”幾個字。如果不是老濮院人,外地來旅遊的客人,估計是不知道為何要建一座劇場的。之所以稱它為老戲館,因為那時能在小鎮上放映的電影還不多。比較多的反而是各地戲班子來演出的越劇。
因而,儘管當時年歲還小,但凡有戲班子來,我們多半還是會跟隨母親她們看上幾齣的,其實,我們也是看不太懂的。臺上咿咿呀呀地唱著,臺下的我們,只是羨慕著臺上花花綠綠、寬袖漂亮的羅裙,數著每個演員換了幾套衣裙。或者,驚訝於燈光下,演員們頭上亮閃閃的金銀珠寶。因為那時的我們,並不知道金銀珠寶也可以是假的。
由於年紀小,那時看過的戲曲,記得名字的並不多,有《五女拜壽》、《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追魚》,還有《祥林嫂》和《打金枝》。那時的婦女們大多會唱越劇。每當農閒時節,串門的時候,她們也會一時興起唱上幾段,吸引來不少同村的聽眾。
過了劇院,繼續往前走,南北向的應該是蠟燭街。蠟燭街北向是去梅涇公園的路;往東就是鎮上的幼兒園、桐鄉三中和翔雲小學了。三所學校隔牆相連。我家孩子一路的成長便是在這三所學校。如今三所學校都已異地新建,雖然不再隔牆而建,也依舊是在一條街上——紫金路。由東往西依次是翔雲小學、桐鄉三中、第三幼兒園。學校之間相隔了幾十、幾百米的距離。不同的是,增加了一所茅盾實驗小學,新建了好幾所幼兒園。
三所學校拆遷地的建築,都比較新了,有一種進入旅遊區的感覺。九層的寶塔,高大的廟宇式建築,連線著很多仿古建築。唯有原桐鄉三中裡的兩棵古銀杏樹,依然高高地挺立在那裡,使人不由想起每年秋天,那滿地金黃的落葉。傳說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南宋駙馬濮鳳所栽。
沿街往東走,便是翔雲觀,雖然只剩門面,但依舊高大氣派。正門的門額是“翔雲高眺”四個大字,東西兩扇邊門分別是“春和”、“秋爽”。據說是乾隆年間重修,字上原來是噴金的。
原本想去熟悉的東河頭走走,不曾想路還沒修通,只好作罷。遠遠地望一眼不遠處的橫板橋,回憶一下街邊的眾安橋,還有未曾修葺好的語兒橋,不曾見面的大德橋、秀桐橋和大積橋。
冬雨隨著微風,飄落在每一塊石板上,落在清清的河面上。河邊的建築在雨裡靜默著。曾經,這裡生活著成百上千戶人家。南宋以來的八百多年裡,承載著多少代人的記憶。
那四方的戲臺,那深深的小弄,那棋盤似的街道。如果你來,一定可以聽到很多關於它們的故事和傳說。誰說古鎮沒有名氣,當你踏進這謎一般的建築群,一定會被她深深地吸引。
被譽為“魚米之鄉,百花盛地”,曾以“日出萬匹綢”成為嘉禾巨鎮的濮院古鎮,那“濮川”、“梅涇”、“幽湖”的別名,那“御橋”、“心正”、“廊棚”的由來,定會帶你走進歷史的深處。在小橋流水、恬靜如詩的“棋盤水巷”中,回味古風雅韻。
【來自南湖文學,文學總顧問:吳順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