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沙特我相信絕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覺是石油和財富,每當看到沙特王室成員住著豪宅、開著豪車到處炫富的時候就會讓人真正明白什麼叫作“富得流油”。
在沙特可不是什麼人都能開公司做石油業務的,尤其是石油勘探行業被牢牢掌控在當權者手上,沙特最大的石油公司叫作沙特阿美,背後的實際控制人為王室成員。
這家公司體量大、利潤高,堪稱沙特的印鈔機、黑金製造機,上市的時候創下了全球最大IPO的記錄,至今未被打破,排在沙特阿美身後的是阿里巴巴、日本的軟銀集團和農業銀行。
大家都知道沙特阿美的體量很大,但有些朋友好奇沙特整個國家的GDP只有8000多億美元,而歸屬於這個國家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的市值卻超過了1萬億美元,這是怎麼回事?
有的人說市值是虛的不能作數,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由於對公司市值和GDP的概念產生了錯誤的認識。
別看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這兩個詞彙,但真不是所有人都能準確把握它們的意義。
沙特的GDP不到沙特阿美的一半
解釋一國的GDP小於國內某企業市值的問題前先來看看實際資料。
沙特2020年的GDP為7001億美元,這是已經公佈的官方經濟資料;2021年沙特的GDP還未揭曉,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計能夠達到8050億美元(2021年油價大漲功不可沒),2021年沙特的GDP會超過土耳其位居全球第19位。
而沙特阿美市值在12萬億元人民幣左右,按照1:6.4的匯率換算差不多為1.9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可比沙特2021年GDP的兩倍還要多。
其實這很正常,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市值是累計數、GDP是時點數
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將二級市場的股價乘以公司的總股本能夠得出,比如某公司當年股價為10元一股,該公司總共有100億股,那麼公司的市值為1000億元,理論上拿出1000億元就能買下這家公司並擁有公司所有的資產。
市值其實是一家公司的所有資產以及這些資產在未來每一年裡能夠賺得的利潤之和,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財富的累計數。
GDP是什麼?
是一個國家所有個人和企業某一年裡創造的財富總量,比如2021年中國的GDP為114萬億元人民幣,表示2021年1-12月全國人民總共創造了這些財富,至於2021年之前以及之後創造的財富均不會統計在2021年的GDP裡。
歸根結底公司市值和GDP所包含的財富時間涵蓋範圍是不同的,給大家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假設張三年薪8萬元,還有15年退休,家裡有一套200萬元的房產、一輛10萬元的車以及20萬元的銀行存款。
張三2021年的收入為8萬元,年收入相當於GDP。
張三的總資產為200萬元+10萬元+20萬元=230萬元,張三未來15年一共能賺到8*15萬=120萬元;兩者相加合計350萬元,這相當於張三的市值。
這個例子並不完美但基本展現除了市值和GDP統計口徑上最大的不同,GDP是一國一年的財富,市值是一家公司多年積累下的財富加上未來預期能夠獲得的所有財富。
跨國公司創造的財富並不全部屬於本國
GDP的中文民是國內生產總值,包含企業和個人在一國國內創造的財富,換言之,跨國公司在國外賺到的錢並劃入本國的GDP裡。
沙特阿美的主要經營業務為石油製品,業務不侷限在沙特國內,國外分公司和子公司創造的財富屬於沙特阿美的市值範疇但不屬於沙特的GDP。
以蘋果公司為例更能幫助大家理解這點。
蘋果是一家典型的跨國企業,最高峰時的市值超過了3萬億美元,全球業務帶來的財富均體現在蘋果公司的市值中,但不一定計入美國的GDP裡。
蘋果在中國負責銷售業務的子公司所創造的財富要算入咱們的GDP裡,在韓國的製造公司創造的財富要算入韓國的GDP,在美國總部負責研發的子公司創造的財富才算到美國的GDP中。
大型跨國企業創造的財富會全部歸入公司市值之中,計算GDP時卻分散到了全球各個國家,為母國創造的GDP要少一些。
沙特阿美的國際化程度雖然無法和蘋果相提並論但道理是一樣的。
經濟學中的不少概念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簡單,統計口徑、統計範圍不同會有非常大的區別。
GDP和市值根本就是兩個維度的指標,無法拿來直接對比,只能作為參考。
這就像我們不可能用一個人的身高與另外一個人的體重進行對比,雖然高的人體重會大一些,重的人身高也可能高一些,但最多隻能作為參考。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王五說財 您的支援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