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錄得1969年以來最強紀錄,另一邊是貿易逆差創歷史新高,法國經濟怎麼了?
法國海關日前公佈的資料顯示,2021年,該國商品貿易逆差達到847億歐元,相當於GDP的3.4%,是2005年貿易逆差的3.5倍。去年12月,法國月度貿易逆差更是超過110億歐元,為1970年法國海關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月度逆差。
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表示,上述資料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執政以來交出的一份較差的成績單。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法國貿易逆差加劇,與原材料進口額激增、航空製造業出口額下降有關。再工業化計劃有助於法國實現貿易平衡的目標,但達成再工業化計劃或有較大難度。
法國海關表示,法國貿易逆差再創紀錄,從進口方面來看,主要原因在於原材料(特別是能源和工業產品)進口額激增。2021年,法國能源進口額增至431億歐元。
混沌天成期貨分析師董丹丹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法國能源進口額激增,是因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利,加之法國核電事故頻發,多座核反應堆被關閉,導致該國不得不增加化石能源進口量。與此同時,全球化石能源價格升高,亦加重了進口化石能源的成本負擔。
法國政府的資料顯示,目前該國約70%的電力來自核能。2021年,法國電力公司(EDF)旗下的核反應堆頻發故障,目前該公司旗下已有五座反應堆延長停運期。歐洲風能協會的資料顯示,去年法國多日單日風能發電量在100~200兆瓦時附近,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法國海關稱,從出口方面來看,造成法國貿易逆差再創紀錄的另一原因在於,該國航空製造業的出口額創新低。2021年,法國對外商品出口額達5509億歐元,仍低於2019年水平,其中航空製造業的出口額僅恢復到疫情前57%的水平。
法國航空製造業巨頭空客的財報也佐證了這一現象。空客的資料顯示,2021年,該公司交付了611架飛機,雖比2020年增加了8%,但仍比疫情暴發前減少了三分之一。
楊成玉認為,疫情期間航運需求減少,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資料顯示,2021全年,全球航空客運需求(按收入客公里計算)雖與2020年相比有所改善,但仍比2019年水平下降了約58.4%。
金融機構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歐元區經濟學家維斯特森(Claus Vistesen)則稱,疫情暴發前,法國航空製造商錯誤地估計了市場需求,認為旅行、商務等航空客運需求都將增加,使得該行業產能過剩,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該行業對外出口的困境。
此外,英國媒體還稱,軍工訂單是法國製造業對外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澳大利亞取消了與法國國防承包商海軍集團(Naval Group)簽訂的價值640億美元的潛艇合同,亦使該國對外出口雪上加霜。
法巴:2022年法國商品貿易逆差或至1000億歐元
諸多觀點認為,2022年法國對外貿易走勢不容樂觀。法國外交部負責外貿的部長級代表里斯特直言,今年法國貿易逆差仍將居高不下。法國巴黎銀行則預測,法國今年商品貿易逆差或將增至1000億歐元。
里斯特表示,持這一觀點的首要原因在於,今年全球能源價格可能仍將居高不下,法國的能源進口量也不會減少。
高盛的最新報告認為,由於原油供應增速過慢、全球經濟正逐步修復,預計2022年油價將繼續上漲,不排除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可能。交易員則押注歐洲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態勢將持續到2023年初。美國洲際交易所(ICE)的資料顯示,2022年夏天交割的天然氣價格已超過100歐元/兆瓦時,創該時段價格新高。
董丹丹也表示,歐洲能源庫存告急,俄歐地緣政治態勢加劇,為歐洲能源供給增添較大風險。
歐洲天然氣總庫存(AGSI+)的資料顯示,截至7日,歐洲天然氣庫存總量約為396.4兆瓦時,庫存總量已跌至35.52%,較2016~2020年五年均值有560多兆瓦時的差距。不僅如此,據法國電力公司(EDF)最新預測,2022年該公司的核電產量將降至295太瓦時,低於早先預測的300太瓦時。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和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國家將制裁“北溪-2”專案,這將為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給再添變數。
勒梅爾表示,法國對外貿易表現不振,實際上是該國過去30年來工業疲軟的表現。如果想實現對外貿易平衡的目標,法國只有大規模快速地走上“再工業化”之路,別無他法。“法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創造更有利的稅收環境、培養職業員工解決這一問題。”他說道。
在楊成玉看來,提振法國工業化實力,的確是法國實現對外貿易平衡的重要方法。但由於服務業佔法國經濟比重較大,法國政府對製造業支援較弱,加之法國已較深入地融入了歐洲一體化與全球化程序,實現這一目標恐怕難度較大。
他進一步表示,首先,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服務業佔法國經濟比重越來越大。歐盟統計局的資料顯示,目前服務業佔法國GDP份額達到歷史最高的79%,製造業份額則降至19%。其次,由於法國大型製造業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支援,但由於上述企業過早地開啟了私有化程序,獲得政府支援越來越少,這削弱了它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再次,在歐洲一體化中,法國失去了利用貶值法郎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工具;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一些工廠逐漸搬至成本更低的國家與地區,亦加劇了法國工業空心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