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很多人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美國的基礎設施遠不如咱們中國?美國缺錢嗎?
就在1月28日清晨,美國匹茲堡發生橋樑坍塌事故,本來美國總統還計劃當天下午去匹茲堡討論基建議程的;再比如紐約地鐵,年久失修,著名的髒亂差;如果坐一趟波士頓到華盛頓的火車,那簡直就是時空穿越,710公里的路,美國火車要走12個小時左右。
問題來了:手拿“全球貨幣”的美國,基礎設施為什麼如此之爛呢?是沒錢嗎?是政治制度的弊病嗎?這些都不是。5分鐘時間,讓我們一起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個國家是否要花大力氣搞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取決於口袋裡有沒有錢;二是取決於政府支出側重於哪方面;三是取決於經濟發展對政府支出的需求有多大。
錢永遠沒有夠的,只不過是哪個問題更加受到重視。就以中國為例,大家在西瓜影片上就能看到,各地農村到處都是水泥路。是政府口袋裡錢多得沒處花了嗎?顯然不是,否則現在財政也就沒必要過緊日子了。所以反過來,我們也不能簡單認為美國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就是因為沒有錢。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經濟政策是否需要政府這麼幹。此話怎講呢?比如在2000年以前,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度非常高,那時候我們經常提“經濟轉型”,希望像歐美國家一樣,讓“內需”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
什麼是內需?有人簡單理解為“消費”就是內需。不是的,在經濟學上,消費和投資加在一起屬於內需。各地的村村通工程是2000年以後才開始實施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增加財政投入刺激內需,從而轉變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8年-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105.7%,也就是說,出口是拉了經濟後腿的。這話不可思議,估計很多人是不信的。外貿規模不斷擴大不假,但經濟學上是按照出口與進口衝抵後的淨值來計算的,說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進口規模擴張更快。
我們繼續講基建的問題。2008年-2017年中國內需為什麼那麼強勁?大量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不是正好集中在這段時間?比如高鐵,比如無處不在的手機網路,比如很多城市都有的地鐵。這都屬於投資的範疇,同樣也屬於內需,所以我們才看到2008年-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那麼大。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才能穩就業保民生,加大投資是最容易解決眼前問題的。
而美國的情況和我們不大一樣,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力是“消費”,美國的消費對GDP貢獻超過80%。既然消費貢獻率那麼大,那剩下兩駕馬車可以發揮的餘地是不是就小了?所以從經濟執行的角度看,美國政府大面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並不大。
現在拜登總統之所以要大力推進基建,一是選票的需要;二是在特朗普時期,美國經濟增速的峰值是二戰後13位總統中最低的。特朗普宣稱自己治理之下美國經濟多麼強勁,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所以這時候拜登提出基建計劃,可以有效推高經濟增速。
這麼看就很清楚了,不是美國政府沒有錢搞基建,而是美國經濟是否需要“基建”?在合適的時機,美國政府並不會排斥它。那在所謂不合適的時機,美國政府為什麼不借助基建讓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呢?有了基建的加持,經濟增速不是更快嗎?
確實會更快,但並不代表更好。這是人們對經濟增速理解的差異。西方經濟學認為,加大投資可以促進內需,可以幫助解決經濟執行中的短期問題,但如果所投資的專案本身不能產生有效利潤,那就成了無效投資,會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失衡,反而會加劇中長期矛盾。人家就是用這套理論攻擊我們的國企制度的。
但是不管哪個國家,其經濟發展都是分階段的,都是有周期性的。美國曆史上其實搞過三次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是羅斯福時期修橋修路;一次是艾森豪威爾時期開始大修高速公路;還有一次是克林頓時期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