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記得有一次去北京。那是在 1999 年,在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軍隊意外轟炸了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造成人員傷亡。北京的氣氛很糟糕。我公開向中國人道歉,順便說一句,沒有得到北約的授權。我會永遠記住這一點,中國人也沒有忘記我。與中國打交道時,您總是必須考慮長遠。”
德國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近日在德國t-online新聞網上發表客座文章批評一些德國政客揚言要實施“強硬對華政策”,甚至還叫囂所謂的“外交抵制”冬奧。他指出,“任何以抵制要求和說教外交政策來向中國施加壓力的人,都在玩危險的遊戲。”
他認為,中國透過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擺脫了嚴重的貧困。即使在今天,儘管進步很快,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新興國家。因此,中國更重視幫助民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社會權利。而西方人則更喜歡把“自由”掛在嘴邊。西方必須注意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瞭解中國。
中國是德國和整個歐盟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時也日益成為一個經濟競爭對手。“但在政治上,我們在世界政治的所有核心問題上都需要中國。”他指出,誰真的相信氣候問題不與北京合作就能解決?沒有這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怎麼來促進世界更加和平的發展?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球範圍內,軍備控制需要中國的平衡力量。
當與中國在一些問題上有分歧時,必須透過對話解決。 “無論是我領導的聯邦政府,還是我的繼任者默克爾的聯邦政府,都是如此。”他寫道。
施羅德還在文章中批評立陶宛。他稱,當像立陶宛這樣的歐洲國家突然單方面脫離西方毫無保留地承認的一箇中國政策,單方面升級臺灣問題時,他感到很擔心。當然,德國也與臺灣地區保持著聯絡,但這不是“外交關係”。
歐盟內任何不協調地違反這一政策的國家都不能大聲要求歐洲團結一致。任何與“一箇中國”政策保持距離的人都必須接受北京的回應,這一點非常清楚。
現在,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施羅德認為,美國害怕不得不放棄其在世界上的經濟和政治霸權。一個國家獨霸天下的時代,確實要走到盡頭了,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因此,美國人想盡辦法鼓動西方國家與中國“脫鉤”,但從德國的角度來看是根本錯誤的。
“我們可以而且必須在對華政策上與美國合作,例如在智慧財產權承認問題和許多外交政策問題上。但是,像德國這樣依賴出口的國家,除了美國外,還有其他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他指出,“這就是為什麼我警告不要因為被曲解的跨大西洋忠誠,而捲入美國對中國的新冷戰。中國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
最後,施羅德還回憶,在擔任聯邦總理期間,他曾多次與前任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就中國的崛起交換意見,後者在1970 年代中期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一點,並一直警告德國,作為歐洲心臟的中等強國,不應該對中國崛起做得過火。施羅德認為,這個建議並沒有失去其有效性:價值外交政策註定要失敗。
作為總理,施羅德每年都訪問中國,就像默克爾總理在他之後所做的那樣。他相信德國現任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和外長貝格伯克也將尋求與中國的定期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