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五大湖是加拿大與美國交界處的五個大型淡水湖泊,從西往東分別為: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密歇根湖全屬於美國,其它四湖為加拿大和美國共有。
五大湖的總面積約為24.41萬平方千米,約為我國渤海的三倍多,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水域。蘇必利爾湖面積約8.2萬平方千米,比我國渤海還略大,是世界第一大淡水湖。五大湖含水量2.27萬立方千米,僅次於貝加爾湖,約佔地表淡水總量的21%。
五大湖面積這麼大,有調節氣溫的作用,與同緯度地區相比,五大湖地區顯得冬暖夏涼。
五大湖五個湖泊之間有水道相連,水上往來交通極為便利,出海口在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口。然而如此優越的交通,對美國來說,卻凸顯出一個致命的缺陷,沒有出海口。
美國從英國獨立出十三州後,對於渴望提升國力的美國人來說,大幅度地向中西部擴張才是順應潮流的“歷史大勢”,五大湖區域隨後併入美國版圖。五大湖美國這邊依然以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為主,除極少部分糧食會沿密西西比河南下運至新奧爾良出口之外,其餘均以自產自銷為主。
當時美國東部十三州開發最為徹底,不過要發展中部經濟就必須將廣闊的內陸與大西洋連線,但從五大湖唯一能夠進入大西洋的天然水道掌握在加拿大手中。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外乎兩種方法,要麼武力吞併加拿大,將聖勞倫斯河的入海口據為己有;要麼自力更生,立足國內開挖人工運河。
阿巴拉契亞山脈縱跨在大西洋與五大湖之間,此間幾乎不存在東西走向的天然河道,並且增加了開鑿人工運河的難度。1810年,美國組建運河籌備委員會,經過實地勘測後,確定了從五大湖中的伊利湖向東挖掘至哈德遜河的方案,該運河因此稱為“伊利運河”。然而由於預算開銷達到驚人的700萬美元,伊利運河廣受詬病並被譏諷為“伊利溝”,要知道後來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也不過花費了720萬美元。
在預算過大的情況下,工程法案遲遲不能透過,恰逢此時美國大舉北上入侵加拿大並大有將其兼併之勢,如果此次軍事行動取得勝利,美國大可不必再去大費周章開挖運河,屆時透過聖勞倫斯河一樣可以實現溝通東西的目的。
1812至1815年,美國與英國再次開戰,美國稱第二次獨立戰爭。1814年,加拿大的英軍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燒掉白宮和國會大廈,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
美國人不得已回頭面對前期擱置的運河工程,此後經過不懈努力,國會透過法案,十年之後運河全線開通。竣工以後,密西西比河上游的船隻可以透過五大湖進入伊利運河,繼而進入哈德遜河並駛入大西洋,而入海口處的紐約也成為美國最繁榮的城市和貿易中心。無數的工廠和商業資本從大西洋沿岸進入五大湖地區,當地的經濟形態逐漸轉變為“消費型”經濟,五大湖區開始向現代工業化挺進。
五大湖工業區迅猛發展,後來成為北美主要的製造業基地,匹茲堡是鋼都,底特律是汽車城,克利夫蘭是重型機器製造業中心,芝加哥是五大湖最大的工業城市、鐵路樞紐。
在伊利運河未開通之前,密西西比河充當著溝通美國內陸與沿海的主要角色。來自外海的商船通常先駛入墨西哥灣,然後從新奧爾良港逆流北上,最終將商品散播到廣闊的內陸地區。新奧爾良一度成為美國最大的沿海城市和關鍵港口,然而就經濟潛力來說,新奧爾良連線的墨西哥灣終究比不上紐約面對的廣闊大西洋,對岸就是歐洲,這也是新奧爾良後來逐漸沒落的原因之一。
時至今日,隨著高速公路和鐵路以及航空業的發展,伊利運河的航運價值今非昔比,但其在美國曆史上發揮的作用卻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