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錢老,在祖國最貧窮的時候,不顧艱難困苦毅然回國工作。然而,他的侄子錢永健卻加入了美國國籍。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記者採訪他:你以後會考慮回國發展嗎?錢永健說:“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我中文說得不太好,我是美國科學家。這是非常確定的。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
有人說,“錢永健有這個想法,我們不能怪他。畢竟他從小就在美國接受教育。沒有歸屬感很正常,只不過原生家庭更應該引導。”
不管他的家庭教育與否,對我們來說,沒有忠誠的能力也將一文不值!我們不稀罕不承認自己是黃帝后裔的人,不管他有多牛。與他的叔叔錢學森相比,錢永健的品德、情操和家國情懷有云泥之別,可以說一斗米養出兩樣人!
可像錢永健一樣的人並不只有一個,如果說錢永健是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那麼像我們的像是“物理天才”尹希,“數學天才”張悅,還有在14歲時就以滿分750分考上清華大學的“天才少女”何碧玉,這些人都是在國內培養出來的天才人物,可是學有所成後全部都留在了美國。
曾經有這麼一個說法,說的是清北留學海外的學子中,有80%左右人出去了都沒有回來,所以才會有“2萬清北生在美國矽谷效力”這樣的說法。我們的“網紅教授”鄭強在給這些高等學府的人演講時曾打趣的說過:“我真的不知道該不該叫你們,我怕等會把你們教會了,你們一個個全跑到了美國,去了美國發展,或許哪一天,我的頭上就飛來一顆炮彈,後來拆開一看,上面印的都是你們的名字!”
這些人才去了美國,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種損失,一種“遺憾”。俗話說“烏鴉還知道返哺”,現在美中已經展開全面競爭,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最終都會演化成“人才”的競爭。由此可見,我國正面臨“高科技尖端人才”的缺乏。我們除了要想辦法留住人才,讓這些尖端人才知道“返哺之恩”外,更需要不斷地培養出新的人才。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也曾說過:“在晶片領域,我們缺的不是裝置,而是人才!缺的是數理化方面的精英,華為有1400多名工程師,但是一半以上都是外國人,不是華為不想招國內的人才,而是國內的數理化的人才太少了。”
想想也是,數理化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根本。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擁有的頂尖物理學者不足世界的1%,這成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我國的物理人才真的太稀缺了!除了要防止像張悅、尹希、何碧婷等這些數理化天才外流之外,更是對孩子的從小科學興趣的培養、加大數理化方面基礎教育的投入。
很多人說,我們數理化人才缺少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教育方式的問題造成了我們很多人學生錯過了最合適的啟蒙期,甚至因為枯燥的教育方式而對非常重要的“數理化”慢慢的失去了興趣,並且在現在的學習中,越來越多的人看重英語成績,反而忽略了“數理化”的重要性,這樣的現象在我看來確實很不合理。
“數理化”人才的缺失直接影響到祖國未來的發展,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的孩子從3歲開始就能學習物理,而在國內,物理和化學的課程要到初中才開始學習,這意味著,我們接觸物理、化學的時間要比他們晚至少6年,妥妥的錯過了最好的啟蒙期。
除此之外,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的缺失,在學習“數理化”的時候,我們著重點是背公式,背定律、方程式,在孩子們沒有理解其原理,這樣的學習無疑反而加重孩子們的負擔。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會讓原本有趣的“數理化”變得枯燥,孩子們的成績自然也無法提高。
為了彌補這個問題,央視財經頻道曾為全國家長推薦了一套少兒科普漫畫《這就是物理/地理/化學/科學》,這套書是美國最負盛名的World Book出版社聘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等一流高校教授選材編制,被入選為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參考書”的少年科普書籍。全書沒有過多的公式和定律,而是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和發生的現象,透過簡單有趣的漫畫展現出來,看完之後會讓你會覺得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物理,物理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