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在重看《明朝那些事兒》,看到英宗和代宗這兄弟倆的愛恨情仇,想起來前幾年有部劇好像是講這哥倆兒的,就找來看了幾集。
這部劇是劉詩詩主演的,叫《女醫明妃傳》,霍建華和黃軒分演英宗和代宗。
雖然劇情比較幼稚敷衍,但劇中的人物總體還算和歷史相符,將就著能看。
這部劇講的是在國體昌盛卻禮教嚴苛的明朝中期,女性地位格外低下,不得為官從醫,即便生病,也無法得到男性大夫的及時診治。
民間的那些給人接生和看病的平民女性,也被貶稱為三姑六婆。
而女主杭允賢(歷史上懷獻太子的母親原型)自幼痴迷醫學,不顧父親的反對,不顧世俗的眼光,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成為一代名醫並開建立立了女醫制度。
劇中允賢學醫給人診病,不僅遭到男性的反對,遭到同性的非議也不少。
這種現象在現代也不鮮見,很多特立獨行的女性,往往更容易被傳統女性攻擊。
這似乎是人性的卑劣之一,一個人在黑暗中待久了,免不了會為黑暗辯護。
不過今天我不想聊人性,僅僅聊聊,劇中允賢面對世俗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劇中有一段我印象深刻。
允賢跟著奶奶偷偷學醫,空有一身醫術卻無實踐的機會,女眷聚會時於夫人向別人誇讚她醫術高明,她也難免技癢忍不住想實踐一下。
但當對方得知她是個女孩子時,便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女孩子怎麼能學醫呢?那不成了裝神弄鬼的醫婆嗎?還是個大家閨秀呢,將來怎麼嫁人......我們寧願病死,也不讓她診治。
語言非常難聽,一旁的於夫人聽不下去了,正要上前反駁,不料允賢卻機智地說,我並不是學醫診病,只不過是用一些中藥調理身體,美容養顏罷了。
一聽說美容養顏,這些夫人小姐們來了興致,對她懂醫這事兒也就接受了。
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處世技巧,其實重在觀念的轉變。
現代社會,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更多的女性懂得了為自己爭取權利。
於是誕生了一個詞語:女權。
曾經,也有朋友說我是女權主義,因為我那時候信奉任何事情都應該女士優先,我覺得男人天生就該讓女人。
看《泰坦尼克號》我一點都不感動,因為我覺得生死關頭,一個男人活命的機會讓給女人不是應該的嗎?就算是不相干的人也該讓啊,更何況是自己愛的人。
曾經我只要看到男女衝突的事情,立場上就會攻擊男性,和現在微博上的那些女拳,嗯,差不多。
但是這樣除了給自己招來很多罵之外,對女性權利的爭取一點幫助都沒有。
後來我才意識到我那不是女權,是女拳。
而真正的權利是靠實力爭取來的,不是靠吵架吵來的。
就像劇中的允賢一樣,她知道爭吵無益,只會讓別人更反感,倒不如實實在在做點對別人有益的事情,讓別人先接受她這個人。
我們經常會聽到“對事不對人”,但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是對人不對事的。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態度。
所以你要讓別人接受你的觀點,先要讓別人接受你的人。
在“魏圓圓事件”裡,我勸離婚後自己能力不夠的女性,沒必要非要爭取子女撫養權;“阿里性侵事件”上,我質疑女員工的話與警方調查結果不符。
其實我只是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怎樣做才是真正對女性有利。
我的觀點,不一定完全對,但我都會給出我的邏輯支撐。
但這類文章都會被同性罵得很慘,她們覺得我作為一個女性,沒有為女性說話。
身為女性,我當然不男權,但我覺得也不應該女權,而應該追求的是平權。
既然我們不喜歡男權,覺得男權對女性不公平,那為什麼又要追求女權,把同樣的不公平加諸於男性呢?
女性如果錯了,硬要說對,就是爭取到了女權嗎?不是的,那樣只會為女性這個群體抹黑,對真正的女權是無利的。
不管男女,有理講理,就事論事,才好嘛。
其實也只有就事論事,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爭取最大的權利。
因為在重要的事情上,沒有誰會輕易讓步。
靠撒嬌撒潑能夠爭取到的,不過是一些無足輕重的東西,比如語言上的尊重、排隊優先、地鐵讓座......這些對真正的女性地位的提升,一點幫助都沒有。
什麼才能夠真正提高女性的地位呢?
是女性自我的強大。
你能夠為別人帶來收益,你能夠為別人提供機會,別人自然尊重你。
我打個比方,這個社會上,是尊重董明珠的人多,還是尊重你我這樣普通的女性更多呢?
當然,並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做董明珠,我們只需做一個積極進取,有擔當的普通人,就足夠了。
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這個世界就會好起來。
另外,我覺得這個社會不可否認目前還是偏男權的,作為女性,首先應該接受這個事實。
這是幾千年的傳統遺留下來的習慣,你只有正視它,才有可能避免它對你造成的傷害,才有機會改變它呀。
就像女足王霜說的,我不希望大家支援女足,是為了諷刺男足。
同樣的,女性也沒必要把自己放在男性的對立面,而是應該利用女性和男性的差異,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自己適合的領域,做出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