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圖說
編輯✎財圖說
他創業21年,成為中國最有錢的老師,坐擁1420億身家,培訓學員超過1000萬;
他因給母校北大捐款10億上了熱搜,成就北大自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校友捐贈,他也被網友們評為北大最牛畢業生,他甚至還在捐贈儀式上表示,未來還要為北大捐100億;
他拿著母親辛辛苦苦攢下的三萬元前去創業,對母親說:如果賠了,我把三萬還你;如果賺了,我還您三億。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教育界首富”中公教育創始人——李永新。
在教育培訓行業裡,要說知名度,李永新和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還有好未來的創始人張邦鑫相比,還差得很多,甚至如果不是對中公教育有所瞭解的人,都沒有聽說過這位95級的北大畢業生。
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作為一名極為低調的企業家,李永新已經在教育行業蟬聯兩年首富寶座,之所以會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還是因為去年給北大10億元的捐贈。
畢竟,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北大畢業的學生功成名就的不在少數,每年也有不少企業家會選擇為自己的母校捐款,但像李永新這樣一次性捐贈10億的,還是鳳毛麟角,正因如此,他才被評為“北大史上最大的個人捐資”,刷爆北大校友圈。而在此之前,最大的個人捐贈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6.6億。
而且最值得令人稱讚的是,這並不是李永新第一次給北大捐贈,算上這10億,他總共為母校捐贈了11.8億元。
要知道,在沒有創業之初,李永新還是個一貧如洗的窮小子,家庭很是貧困,在北大就讀那幾年生活拮据的他也基本是依靠食堂的免費湯度日,甚至在創業接連失敗後,窮到連吃饅頭都要計算著吃。
可就是這個一貧如洗的寒門學子,卻逆襲成為千億富豪,連借給他三萬塊錢創業資金的母親,都因此躋身中國女富豪前列。
出生在1976年的李永新究竟是如何完成逆襲,成為新的教育界首富的?
01 寒門出貴子
1976年的吉林通化,李永新出生了,作為家中的獨子,他還有三個姐姐。母親是當地農藥廠的女工,而父親多年一直沒個正經工作,一家六口人生活得頗為艱難。
“愛折騰”的李父雖然工作不穩定,但卻一直有一顆想要創業的心,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李父也覺得有了新的機會,於是東拼西湊的借了一萬塊,於1983年開始創業,最後因為沒有經驗,生意還是失敗了。
不過李父依舊沒有打算放棄,畢竟作為家中的頂樑柱,三個女兒出嫁,唯一的獨子成家立業,都是需要花錢的。
雖然父親一直不斷地折騰,可因為李永新從小學習成績就好,也不需要家裡人多操心,雖然父親時不時就會將家裡的家底敗光,可在親戚的幫助下,也順利讀完了高中。
在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父母希望李永新可以報考軍校,畢竟軍校福利待遇好,也不用交學費,生活用品也都會發放,可以極大程度緩解家中負擔。
可李永新並不願意,他唯一的夢想就是要考上北大。
在高考成績下來之後,李永新如願以償成為了北大中的一員,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高考狀元,看著這麼爭氣的兒子,父母自然不會反對。
就這樣,李永新背起行囊,前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開始了為期四年的學習。
母親拿出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給李永新交了學費,在生活費上面就只能一省再省了,那時候李永新每個月的生活費是100塊錢,去掉其他花費,吃飯上用的錢基本是在80塊左右,可作為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大小夥子,這些錢根本沒有辦法吃飽。畢竟那時候大部分的學生一個月的伙食標準都是250元左右,他僅僅是其他學生的三分之一。
無奈之下,就只能挑最便宜的白菜、豆腐、土豆吃,再搭配著免費的湯,也能勉強維持生活,雖然吃得不是很好,卻能夠吃飽。
這也是為什麼李永新和那麼多寒門學子在功成名就之後願意大筆地給母校捐款,若是沒有北大食堂不計較的補貼,相信很多學子都沒有辦法能夠堅持完成學業。
02 多次創業,均以失敗告終
一轉眼,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了,在李永新畢業的時候,他面臨兩個選擇,是繼續攻讀研究生還是選擇就業?
那時候他所在的專業有一個保研名額,但人選有兩個,其中就有李永新。雖然李永新的機會也很大,但那位同學的精神狀態似乎不是很好,結合了一下自身的情況,李永新最終還是放棄了保研的機會,決定進入社會開始工作。
畢竟中國只有一個王傳福,能夠在兄嫂孜孜不倦的照顧下順利完成學業,李永新明白,如果他堅持考研,家人還需要為了他節衣縮食省吃儉用三年,那還不如早早出來工作,能夠為家裡分擔一些。
因為是北大的畢業生,李永新在畢業之後找到的工作也都很不錯,平均月薪都在6000元左右,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也報考過公務員,可他心裡卻不是很滿意,他一直想要創業,做自己最喜歡的教育。
那時候,同為北大校友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已經做了6年的英語教育。
這也讓李永新不禁深思,自己除了打工就不能做些別的嗎?
1999年,李永新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和幾位同學一同創辦了新興偉業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入學到畢業一一囊括。
也是因為背靠北大,加上公司定位頗具創業,很容易便拉來了投資,投資方佔股90%,李永新和幾個朋友佔股10%,他們懷揣著一腔熱血準備將公司做大做強。
誰知才運營了不到一個月,就因為和投資方的理念衝突,而導致資金被撤走,才開始的公司就這麼黃了。
對於第一次創業的失敗,李永新並沒有放在心上,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教育行業做出一番成績,之後他又將心思放到了學科培訓教育上,還組建過“北大冠軍豪華戰隊”,專門在全國各地的高中進行演講,每次入場費1萬元,前前後後也辦了幾十場。
這不過演講的收益用來支撐團隊,開設新的培訓班還遠遠不夠,沒多久,這種演講培訓依舊以失敗告終。
之後他又嘗試了高考復讀培訓模式的教育培訓,因為缺少資金和生源,依舊沒有辦法做大做強。
可這一次次的失敗,並沒有磨滅李永新的鬥志,他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尋找新的出路,而他需要的,僅僅是靈光一閃的契機。
而這個契機,很快就等到了。
在一次回學校和導師聊天的時候,導師說起了他手下的幾個應屆畢業生,準備參加公務員考試,只要是他給做過輔導的,基本都通過了。
導師知道他一直想要做教育培訓,覺得可以試一試專門做公務員考試方面的教育機構,畢竟當時國內還沒有一會還很大。
導師的這個建議,直接改變了李永新的後半生。
畢竟他學習的專業就是政府管理,之前也考過公務員,具體流程都很熟悉,做起業務來也是信手拈來,於是馬上開始了關於這方面的研究。
他發現,公務員考試機構需要的老師並不是很多,因為錄取比例低,每年8萬多人報名,能考上的也不過寥寥數千人,不過這幾年國家為了提供政府辦公的效率,對於各種辦公問題進行了細緻的劃分,自然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公務員擴招勢在必行,李永新覺得這樣的機構肯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這之後,李永新把心思放在了公務員培訓上面,準備開始自己新的創業。
03 創辦中公教育,成為教育界首富
基本上曾經攢下的積蓄在幾次創業中已經損失殆盡了,那時候的李永新生活一直較為困難。兜裡的錢連吃頓飽飯都做不到,很多時候還需要導師的接濟。
為了能夠將公務員培訓機構做起來,從未向家裡開過口的李永新第一次張口了,他告訴母親他想要再試一次,如果這次創業還不成功,一定會踏踏實實的工作的。
母親看著與丈夫如出一轍的李永新,她明白,丈夫的創業夢是完完全全的遺傳到了兒子身上,為了支援兒子創業,退休的母親將自己省吃儉用攢下來的三萬元,全部給了他。
在拿到母親給他的創業資金之後,李永新沒有像前幾次那樣一開始就成立中公教育,而是利用網際網路,做了一個遠端輔導課程,相當於是做一次試水。
畢竟之前幾次創業雖然都失敗了,但經驗卻都化作了李永新前進的墊腳石,他的目光不再執著於北京,而是放眼全國,要徹底吞下公務員考試培訓這塊大蛋糕。
2003年,覺得時機成熟之後,李永新正式創辦中公教育,之後又成立了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將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全部記在了母親名下。
其實,李永新的這次成功是有跡可循的,與他大學四年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比起那些半路出家的培訓班,李永新可是專業的,在多年系統的學習下,李永新憑藉優異的學習成績研發出了中國首款具有實戰經驗的公務員考試輔導課程,並且課程中多次預測到行測的考題和申論的主題考點,命中率極高。
當時的公務員培訓市場出了幾個小打小鬧不成氣候的機構,基本等於一片空白。在摸索了三年之後,李永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品牌,並與2002年建立了首個公務員考試入口網站——中國公務員考試資訊網。
隨著中國1999年的大學擴招,擴招的33.7萬人,正好在2003年畢業,隨著人數的激增,就業變得越發緊張,很多的大學生將公務員當成自己的第一職業選擇,而李永新的中公教育也水漲船高的變得更加重要。
駛入了快車道的中公教育做得越發細化,不僅根據國考的難度推出各類深度輔導課程,課程的體系也越發完善,使得考生們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雖然品牌剛剛成立便趕上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永不言敗的李永新又順勢推出了線上教學加PPT講解的全新模式,透過光碟形式向學員兜售課程,即使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下,中公教育的發展依舊不可小覷。
在那次非典疫情中,淘寶、京東、攜程和中公都完成了浴火重生,到了2004年,中公教育又推出了國內首套具有實戰意義的公務員考試深度輔導系列圖書,徹底顛覆了公務員考試行業一直倡導的“看書無用論”思想。
到了2005年,中公教育開啟全國化之旅,率先與全國30多家省市地方培訓機構建立深度,率先完成市場化佈局,和代理商實現雙贏。
由當地的代理商負責找場地,招生源,而李永新則負責出教材和師資,雙方合作,共分利潤。這種模式如今依舊很多輔導機構在用,完全可以將力量最大化。
也是透過這種模式,中公教育只用了短短的4年時間,便從一家小小的培訓機構成長為一家大集團。
眼看著規模越做越大,曾經的雙贏模式因為代理商的增多,變得有些被動,於是李永新便改變經營模式,將代理變為直營,直接派公司人員去租場地,招生源,利潤全部歸中公所有。
到了2009年,李永新在全國擁有300多家直營教育機構,從此也開始了日進斗金之旅。
到了2018年,李永新收購亞夏汽車,藉著亞夏的殼順利在A股上市。風光無限的李永新成為教育界首富,而母親也因為當初的3萬元,成功換回了900億身家。
結語
回顧李永新一路走來的創業史,他的成功離不開母親的支援,如果當初母親沒有拿出3萬塊,而是苦口婆心地勸他不要再折騰了,好好找一份工作,踏踏實實過日子,李永新還會有今天嗎?這點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能夠明白的是,李永新之所以能夠成功,絕不僅僅是因為母親支援他的三萬塊錢,而是自創業以來,一直不忘初心,牢記北大老師們的教誨,做一個善良的人,儘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人,即使是在做中公教育的時候,他也一直將服務學生放在首位,牢記心中的善良。
他說:
“與其將希望寄託於市場的恩賜,不如堅信我們自己的善良。”
靠著心中的信念,即使經歷無數風雨,他依舊將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並不忘將心中的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他說:
“經歷過困難,我們才能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價值,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快樂。我希望,我們的內心更加純善,真真正正去幫助人,踏踏實實去做公益。”
抱著這樣的想法,在2010年10月,中公教育在華東師範成立陽光助學基地,為困難學生捐贈書籍和資料。次月又前往懷柔打工子弟小學,為當地的貧困孩子送上生活和學習用品,為他們能夠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而努力。
時至今日,中公教育依舊將公益當做自己的責任,甚至李永新也表示,自己的財產只會留下1%留給孩子,剩下的99%將全部捐給社會。
人常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也許就是李永新的感恩之心,才能讓他從一個一貧如洗的窮小子變成如今身家千億的中公教育掌門人。
感恩,讓生命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