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萬元戶”到現在的“千萬富翁”,他們不僅是在“創富”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在財富管理的道路上最先吃“螃蟹”的人,他們“走過的路”“踩過的坑”也給我們提供了最真實的學習案例。
過去10年,中國高淨值(金融資產800萬以上)人群的財富增長非常快,在2006年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總量只有26萬億,至2016年已經突破165萬億。也就是說,短短10年內,中國高淨值人群財富的增長已經超過了100萬億。而高淨值人群的人數也從18萬人超過了158萬人。
高淨值人群的分佈最初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其後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迅速向內地各個省份滲透,也就是說中國高淨值人群現在分佈已經非常廣泛了。這些大家眼中的“有錢人”之所以能夠積累常人難以企及的財富,都是有過人之處的。
如果說“第一桶金”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而財富的持續增長則與個人的能力有非常大的關係。有的人固守安全度非常高的資產,財富增長很緩慢;有的人則過於冒進,反而受到了損失:有的人則是與時俱進,勇於嘗試但又不盲目。
錢多了,可以配置的資產也就多了起來。現金、銀行理財產品、信託、基金、股票、保險、私募、房產等都是大家關注得比較多的,一般人看來,“有錢人”隨時都有很多“錢”在賬戶上,其實不然,大多數“有錢人”的資金都做了一定的安排,一般是不會躺在活期賬上的。
從配置的資產類別來看,“有錢人”雖然願意冒一定的風險,但對整體資金安全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一般會將較大比例的資產投資於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等。
幾乎每個“有錢人”都早早地買了房產,而且一般都買得比較多,少則三四套,多的就不太清楚了。房產在過去的若干年,對於“有錢人”財富的增值“功不可沒”。但房產的變現比較麻煩,一旦急需用資金就顯得尷尬了。
張女士就是一個超級愛買房子的人,幾乎是有錢就會買房子,對於這種看得見摸得著、“只漲不跌”的資產,她從內心裡感到踏實,她和老公都屬於高收入階層,自然消費水平也不低,但是由於行業不景氣,他們的公司在2016年倒閉了,一家人一個月3萬多的開銷一下子讓她壓力很大,經常會出現一些資金上的問題,賣房的時候才發現房產很多時候是“有價無市”,幾個月都沒能賣出去,有時只能去找已退休的父母借錢來週轉一下。
與張女士不同,王先生是做批發貿易生意的,資金動用頻繁,他喜歡將資金放在一些比較靈活的理財產品上面,當天可贖回的理財是他的最愛。遇到資金緊缺的時候,一般是向朋友借款週轉,當然,也會給比較高的利息。
後來他儘可能地將資金進行一些規劃,對一些可預期的未來支出,透過做固定期限的理財來提高收益,同時還靈活使用一些質押貸款來解決臨時的資金週轉。過去,他一直覺得保險不划算浪費錢,這幾年,他漸漸意識到,自己在家裡的“頂樑柱”作用,也擔心因為生意上的事而影響到了自己家庭的財富,隨後配置了保障性的保險和財富保全型的保險,做好家庭的最後一道防線。
本文觀點來自《韭菜理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