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年,努爾哈赤釋出了征討明朝的“七大恨”,決定和明朝作一個了斷。從“七大恨”來看,明清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共戴天的仇恨。通讀明清歷史不難發現,這個關鍵的節點是努爾哈赤家族慘遭屠殺。不過,努爾哈赤的家族遇害之前,明朝就已經和女真族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並且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也就是明朝成化年間的“犁庭掃穴”。可以說,這場戰爭就是明清仇怨的源頭。
一,明朝前期和女真族的關係
1368年,朱元璋打著“驅除胡虜,恢復中國”的旗號建立了明朝。然而,對於元朝如此廣闊的疆域,朱元璋還是動心了。於是乎,他承認了元朝是中國的正統王朝,匆匆下令給元朝修史。此外,他又向東北、青藏、河西、西南等派遣使者,試圖讓這些地區的部族臣服,以此來全盤接受元朝的遺產。
這些地區的土司、酋長、首領見蒙古人被明朝打得落花流水,於是攝於明朝威力,紛紛宣佈臣服,並接受了明朝的封官。1371年,遼陽行省長官劉益投降,明朝在此設定了遼東都司,開始經營東北。隨後,明軍又在東北大破北元20萬大軍,於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也投降了明朝,朱元璋於是冊封其部為建州衛。
到了永樂帝時期,進一步在女真各部招降,使得東北基本納入到了明朝的版圖。為此,永樂帝在黑龍江入海口設定了奴兒干都司。當然這個都司的存在時間非常短暫,駐紮的軍隊也很少。1434年,奴兒干都司被放棄,標誌著明朝放棄了女真地區。雖然當時明朝依然在東北冊封了百餘衛,但都是對女真酋長的名義冊封,實際上並未駐紮一兵一卒。
奴兒干都司撤銷後,女真族和明朝的關係從軍事隸屬關係演變為了朝貢關係。所謂朝貢,就是周邊的國家、部族將自己的土特產“進貢”給朝廷,而朝廷則進行豐厚的賞賜。朝貢貿易是明朝對周邊國家、民族推行的吸引政策,希望“萬國來朝”,展現國威。女真族透過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獲得了大量的物資,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然而,永樂帝之後,明朝的國庫就日漸枯竭,無法支撐起規模龐大的朝貢貿易了。於是乎,鄭和下西洋停止了,周邊國家和部落的“朝貢”次數、規模也遭到了嚴重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周邊民族會爭奪朝貢的特權,也會對明朝邊境發動侵擾以彌補朝貢受限的損失。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就是明朝限制瓦剌的朝貢規模而引發的。
同樣,這些情況也發生在女真族部落之中。於是,女真內部開始混亂起來,明朝的東北邊疆開始變得不穩定。從深層次來說,女真族和明朝的衝突,客觀上反映了明朝對東北經營的失敗。明朝只對女真族進行名義上的冊封,用朝貢作為紐帶聯絡雙方,無法對黑龍江地區進行了實際上的管理,也就是無法真正實現東北的安定。
二,建州三衛的出現
建州女真,原本居住在牡丹江流域,在元朝時期分為斡朵裡部、胡裡改部和桃溫三大部落,總稱為三萬戶。1384年,建州三部臣服於明朝,朱元璋有意在此設定三萬衛。然而,由於北元在東北的勢力還比較強盛,明朝的三萬衛並未得到建立。1387年,明朝擊敗了納哈出,終於將北元勢力趕出了東北。當年,明朝設定了三萬衛。
然而,由於黑龍江流域鞭長莫及,明朝軍隊難以深入。第二年,三萬衛被迫撤回遼東。三萬衛回撤的主要原因是黑龍江的野人女真進攻明軍,明朝糧餉困難,不得不撤退。因為野人女真的進攻,建州女真也被迫南遷到了圖們江流域。建州女真南遷,有利於和明朝進行了密切的交流,加速其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
1403年,胡裡改部酋長阿哈出臣服明朝,明朝冊封其部為建州衛,授予阿哈出建州衛軍民指揮使一職。1404年,斡朵裡部酋長猛哥帖木兒被冊封為建州衛都指揮使。1411年,猛哥帖木兒東遷,明朝就將斡朵裡部冊封為“建州左衛”。
斡朵裡部之所以東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的侵犯。猛哥帖木兒還曾經跟隨永樂大帝北伐蒙古。猛哥帖木兒得到了明朝的支援,其勢力不斷壯大。1423年,遼東女真千戶楊木答兀叛亂,猛哥帖木兒帶領部隊去平叛,結果遭到了襲擊,猛哥帖木兒戰死,斡朵裡部也打得殘破不堪。此事件被稱為“阿木河之變”。
此後,斡朵裡部被迫遷徙到蘇子河,進一步依賴於明朝。1440年,胡裡改不也在李滿柱的帶領下遷徙到了蘇子河赫圖阿拉(今遼寧撫順新賓一帶)。猛哥帖木兒去世後,其弟凡察和其子董山爭奪部落酋長,於是明朝就將增設建州右衛。於是,就出現了建州三衛的設定。三衛之間的關係緊密,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
當時,正是明英宗時期,朝廷非常腐敗,邊疆將領也是如此。1464年,明朝限制了女真族的朝貢規模,將建州女真的朝貢人數限制在百人以內,而海西女真則不允許超過五十人。明朝的邊疆士兵則在遼東嚴格審查進貢的人數。明朝的朝貢縮減了,使得這些女真部落感到不滿。另外,邊疆計程車兵也會趁機搜刮,這就引起了民族矛盾。於是,遼東的危機逐漸出現了。
三,兩次“犁庭掃穴”
明朝的朝貢政策縮減後,建州部落大為不滿。於是,董山就糾集了建州女真,以及部分海西女真部落,大約1.5萬人,開始對遼東地區發動了侵犯。他們到了遼東就瘋狂搶劫,包括人和牲畜。明朝派遣使者來質問,他們則立馬錶示臣服,也就是“陽為效順,陰為抄掠”。
從1449年到1467年的10多年間,遼東幾乎沒有安寧之日,搞得遼東經濟殘破,人心惶惶。1467年,成化帝派遣使者去給董山帶去了聖旨,對董山進行了最後的警告。董山故技重施,表示服罪,並且親自前往北京認錯。但是要求得到更多賞賜,被明朝拒絕。於是,董山大怒,揚言要回去帶領女真進攻明朝。
如果董山真回到女真,那必定會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就如同遼國天祚帝放回完顏阿骨打一個道理。女真族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山寨之中,擅長流動作戰、游擊戰,明朝軍隊對其是無可奈何,長期都是採取保守的防禦政策。
當時的禮部主事高岡對成化帝建議,將董山扣留。於是,成化帝聽從其建議,命令廣寧總兵趙輔扣留了董山等216人。此事一發生,董山大怒,抽出小刀刺傷士兵逃走,而館內的100女真人聽聞後也紛紛拿刀殺出,被明軍攔截,當場被捕。此事發生後,總兵李輔、李秉二人認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於是上奏,請求征討。
1467年九月,成化帝釋出了命令,要求遼東大軍討伐建州女真,並且警告海西女真不要和建州女真結盟。隨後,李輔、李秉帶領2.6萬人,兵分五路向建州女真挺進,而朝鮮方面也派遣了1萬人來助戰。九月二十日,朝鮮軍隊攻破胡裡改部,其酋長李滿柱戰死或被俘虜。隨後,明朝大軍也殺入建州,斬殺638人,俘虜510人,奪回被劫掠的百姓1165名。不久,董山被處決。
然而,建州女真遭到慘敗後並未停止戰爭,而是繼續對遼東發動侵擾。為了防止建州復仇,明朝大力修繕遼東邊牆,新修了從開原到丹東的東段邊牆,其目的正是為了防禦建州女真。然而,遼東邊牆是無法阻止建州女真侵擾的,1472年,建州女真竟然有2000多人來侵犯遼東,殺害了修建遼東邊牆的160位士兵。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於1479年再次聯合朝鮮,發動了第二次圍剿建州的戰爭。此戰,明朝軍隊斬殺695人,俘虜486人,攻破450個寨子,獲得牛馬上千,盔甲無數。要知道,建州女真最初人口不過幾千人,到成化年間也不過12000人,是三大女真集團中力量最小的一部。可以說,損失相當慘重。
那麼明朝為何不能真正實現“滅其種類”呢?實際上,從戰爭程序來看,明朝並未真正推行屠殺政策。如果推行屠殺,那麼建州女真部落成員可以北遷到黑龍江,明朝軍隊也就難以到達。此外,推行屠殺,必定會引起海西女真的反感,可能會加速女真部落的統一。這是有前車之鑑的,當年金國對蒙古推行“減丁”政策,反而讓蒙古崛起了。明朝最好的處理方式還是斬殺首惡。儘量不要濫殺無辜,然而,戰爭是殘酷的,無辜者也難以倖免。
經過兩次“犁庭掃穴”,建州女真部遭到了巨大的災難。此後,建州女真不得不停止了和明朝的戰爭。董山、李滿柱的子孫們選擇了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他們再次接受了明朝的冊封,和明朝進行貿易,並且大力進口耕牛、農具,發展農業生產。與此同時,明朝也放鬆了朝貢限制,使得建州女真的朝貢規模每年達到了900人,到成化後期又增加了1200人以上。建州女真對明朝的朝貢一直堅持到了1523年。
綜上所述,成化年間的兩次“犁庭掃穴”,其起因是建州女真對遼東的侵擾,其錯誤在於建州部。經過兩次戰爭後,建州女真和明朝得到了60年的和平,遼東相對安定,是有利於雙方經濟發展的。然而,兩次戰爭對建州打擊過重,在建州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雖然明朝即使調整朝貢政策,但是也無法消除這種仇恨了。60年之後,明朝日漸衰落,還能夠應付女真的蜂擁而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