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近代的殖民歷史中,曾經出現個多個東印度公司。比如荷蘭東印度公司,法國東印度公司等等。如果從存在時間來說,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是在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個。透過,戰爭,屠殺等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英殖民帝國,又透過殘酷的搜刮把印度的財富流進英國本土。
找到立足點
1600年,那正是伊麗莎白一世統治英國最後的幾年,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一種海外淘金的熱潮之中。也就在這一年裡,倫敦的商人們註冊成立了名為“倫敦與東印度貿易的商人管理公司,”而這就是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前身。這家資金不到上十萬英鎊的公司的公關手段卻是很厲害,女王被他們描繪的美麗前景打動(畫餅),而授予了他們在印度貿易的英國人壟斷權。
在三年後的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可能女王想不到三年前的一個小小貿易授權卻在之後成了建立一個龐大的亞洲殖民帝國的開端。當時的印度洋地區(南亞)簡直就是西方殖民者的“競技場”。各國都爭搶著印度的沿海地區作為貿易中轉站和港口。
為了爭奪財源,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葡萄牙人大打出手,和法國人大打出手,和荷蘭人兵刃相向。漸漸地英國人開始在印度打出了自己的“名聲”。
時任莫臥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大家可能對他兒子比較熟悉。沙賈漢,泰姬陵的修築者。
當時統治印度的是莫臥兒帝國的皇帝,皇帝覺得英國人又能打仗又懂事(經常給皇室送禮物),就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東部的蘇特拉地區建立了工廠和貿易行。
1689年英國人又買下來孟加拉灣區的加爾各答。雖然當時的加爾各答只是個小村子,但是其物產豐富並且是運輸節點。英國人便看準了這個地方的發展潛力,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總部,一船船運走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然後在以東印度公司為中轉站,從中國運來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再運往本土。
就這樣,東印度公司的生意發了大財,註冊資本迅速膨脹到了百萬英鎊,而印度老百姓得到了什麼呢?
饑荒問題越來越嚴重,在1770年到1773年孟加拉大饑荒中,有上千萬的印度人因飢餓而死,英國的官員們享受著財富帶來的優質生活而印度人反而在自己的母國如同奴隸一般活著,而矛盾也就這樣積累著。
衝突爆發
一直以來東印度公司最大特徵並不是賺錢而是它的軍事化特徵,英國人將英國控制的領土變成了一座座軍事堡壘。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穿著傳統的紅軍服在街道巡邏,歌唱著《上帝保佑女王》,而印度人民反而得要對這些外鄉人卑躬屈膝。
1756年,印度在孟加拉地區的總督要求英國人拆除堡壘,英國人當然拒絕了。憤怒的總督夾雜著印度人的民族熱情開始收回東印度公司控制的領土,這次讓英國人顏面盡失,殖民者決定好好教育一下這些印度人。
儘管,印度人有驅逐英國人的渴望。但是印度的階級矛盾和封建地主問題,造成印度人“軍合但是力不齊”。當時的英國的指揮官克萊武則利用了這些矛盾,花錢賄賂了封建領主們和大量的高階軍官,讓他們在大會戰中“出工不出力”。
在1757年1月,克萊武率英軍在恆河口岸登陸,很快攻陷了加爾各答。而在之後,克萊武不到萬的英軍要和印度上7萬的部隊進行決戰,這時候之前收買的軍官們就開始向後撤退。讓印度前線一片混亂,英國趁機追擊,一舉擊潰印度軍隊。
當他們攻入孟加拉並開啟金庫後,一場赤裸裸的搶奪就開始了。超過上3700萬英鎊的各類金銀財寶流入英國人的口袋。而克萊武一人就搶走了20萬,但即使這樣他還嫌少並且後來感慨,“英國人還是太有節制了”。
在一年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戰勝了法國在印度的殖民部隊,這一次英國議會也很慷慨地授予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讓東印度一個商業公司管理一個印度領土的完全的權利。
因此,東印度公司開始了對印度的瘋狂蠶食。直到1849年,東印度公司徹底佔領印度西北部最後的獨立地區-旁遮普,至此印度徹底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這時候的東印度公司更像一個帝國的分支政府而不是公司,它鎮壓人民並且在印度拔除了稻穀而強迫轉種罌粟來改變和中國貿易的貿易順差。而東印度公司也變得對英國越來越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