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前一期的文章我們講到了能夠以不同配速完成全馬的人是跑者實力的天花板,而在文章的最後我們說了跑全馬有時候放慢速度未必能夠完賽,這一點很多人可能始料未及,畢竟在一些初跑者的心裡,那就是我的速度足夠慢,那我就一定能夠完賽,其實這都是對馬拉松的“誤解”,對於跑者來說,刻意的去放慢速度迎合比賽,未必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也是極限運動的樂趣,那就是快也不是,慢也不是,我們基本上要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配速。
眾所周知,可使用的體內能量物質有很多種型別,比如蛋白質、脂肪等等,一般情況下,速度過快的情況下,體內最先消耗的不是脂肪,而是蛋白質,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提倡大家在進行減肥的時候一定要進行慢跑且持續一定時間以後,才會效果明顯,因為慢跑的時候才會率先消耗脂肪,而消耗脂肪的同時也要依靠蛋白質共同作用,因此在蛋白質沒有消耗完的時候,脂肪的消耗效果才能是最好的。有了上面這樣內在的原理,我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感悟。
我們跑得快了,蛋白質消耗完了,體力就沒有能量物質了,即便脂肪很厚,沒有蛋白質的配合,也很難轉換成能量,所以很多人都需要進行賽場的補給,以便達到供需平衡。跑得慢了,蛋白質和脂肪一直在消耗,但是蛋白質由於儲存的比較少,所以也會早早的消耗殆盡,其實和跑得快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因此這也是經常給跑者建議的每天一個雞蛋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放慢速度和提速跑的區別並不是特別明顯,降低配速跑全馬未必是一個上上策。
其實作為跑者來說,要想穩定、安全地完賽,平時就要註定飲食的搭配,多給身體積攢一些能量,同時學會補給,那就是在自己體內能量物質消耗完之前,進行補充。正常人不補給不喝水,能夠跑得最遠距離也就是30公里左右,這也是很多人初次參加全馬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容易“撞牆”的主要原因,很顯然是沒有掌握正確的補給時間,我們一定不能等到餓了、渴了再去補給,那個時候其實已經遲了,只要你不撐、不憋尿,那就逢補給點就補給。祝大家越跑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