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練拳而練拳,這話聽起來似乎很矛盾,但從拳理上來說並不矛盾。我列舉一些現實中太極拳愛好者的練拳方法,這些練法在公園、廣場等處隨處可見,但卻是不可取的。
一、“為練拳而練拳”種種
(一)音樂練習法
採用此種練法的人,大都是幾個或十幾個人聚在一起,在音樂的伴奏下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練拳。我曾試探性地對這些人進行詢問,他們回答說:“咱也不求啥真功夫,只要能活動活動就好……”層次不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對此我無話可說。但此種練法違背了太極拳的理法,這一點是要闡明的。
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它是在松和自然的狀態下執行的。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每個人身體內部氣血及經絡的流通各不相同,因此每個人練拳的節奏、快慢也不應該相同,用音樂的節律引導、統一他們練拳實是不明之舉。筆者建議練習者擺脫音樂的節奏,根據自己的領悟程度和身體情況進行快慢相間的修煉,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訓練水平。
(二)破壞性訓練法
何為“破壞性”?超出人們機能承受能力就是破壞性。超負荷運動產生的後果雖在人體內不會馬上呈現出來,但長此以往將會以各種形式反映出來。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剛從師學習太極拳時,因為年輕、有勁,學習興趣很濃,總想在短時間內學得更多些。我學了陳式太極拳一路又學二路,接著又學如何發力,心裡還覺得美得不得了。1988年我去北京拜會恩師馮志強先生後,他老人家對我的練拳作了這們的評價:“你這是拿自己的身體做破壞性實驗。”自那以後,我改變了練拳的方法,即不震、抖,不要發力,做到每招每式意氣到位,嚴格控制運動量。記得在北京和馮老師一起練拳時,我一有氣喘現象,他馬上說:“你運動過量了。千萬不要急於求成,練不了一遍練半遍,不能氣喘噓噓。”在運動量的把握上要盡興而止,不可過量,這是原則。
(三)散拳訓練法
何謂散拳?沒有聚合,勁力分散為散拳。散拳在相當一部分太極拳愛好者中都存在,表現為行拳時無度地開合,隨意性強,忽視了手、眼、身法、步的運用。我練的心意混元太極拳雖看似松和自然開合大度,但其中有很嚴格的要求,如手高不過眉、左右手不過胸的中線,另外步法的變化是在身法變化之前,在意識的引導下,開則直入太空,合如孫悟空那樣一下入地。只有在這種意境的指導下,才能產生力的聚合,使勁力的釋放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
散拳的另一個現象就是行拳時走的是幾道勁,勁力不連貫。以這種練法要想達到拳經中說的“力發一點”,那是不可能的。提到這個毛病,使我回憶起自己初學太極拳時的情景:老師在前面教,我在後面跟著練,為了增加記憶,老師把每個招式分開來教,用一、二、三、四來統一動作。這樣的教法對初學者來說算得上是一個好方法,便於他們掌握動作的過程,但是也使動作和勁力不連貫,給他們今後的修煉形成了潛在的障礙。
鑑於上述情形,筆者認為應該放棄單純的練拳觀點,而要把練拳的過程轉化為品味太極拳的內涵的過程。筆者修煉的心意混元太極拳,自老師馮志強先生創始以來,集百家之長,融養生與技擊於一體,養生於有形而技擊於無形,造福人類,傳承文明,健康向上,促進和諧,具有深刻的內涵。筆者將自己近四十年修煉心意混元太極拳的體會總結出來,與太極拳愛好者共勉。
二、潛心修煉用心行拳
所謂潛心,就是除浮靜心。初學者為了便於記憶,可以集體在一塊練,但千萬別聽著音樂練。扎堆練,還有個不被人注意的問題,就是人體排洩出的廢氣相互吸收,這樣對健康有害。最好的練習方法是,在一個適當的環境中靜下心來,仔細體味每個動作是否到位,多想各招式的理法。再就是,修煉與訓練是有區分的,兩者有主動與被動之別。修煉,這裡麵包含著修正的意思,修正就是改拳,是隨著練拳的情況分階段地進行修改。無數的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只有在修煉中不斷修正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練拳境界,才能一步一步進入化境。“靜如五嶽,動若波濤”,這句話聽起來讓人費解,但是馮先生教授我的心意混元太極拳四十八式,我在十年中改了十遍,當改到第十遍時,我感覺到行拳真的如在波濤中搏擊一般。正如恩師所說的那樣:“改拳九遍都不行,必須得改上十遍。”所以說太極拳如同孩子上學一樣,要從一年級開始直到學完大學的課程,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學業有成。
三、三分練拳七分養拳
養拳者,即養氣、養血。把握練拳適度為養,心平氣和地修煉為養,活樁慢練為養,反之即為傷。把握運動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情況下拳練到興處時越練越有勁,但停下來後如果感覺渾身疲憊,這實際上是身體在告訴大腦:“我受到傷害了,受不了啦!”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控制運動量,每天練習套路以兩三遍為宜,身體發熱即停,然後再根據季節練一些單式功法,如纏絲功、大力金剛功等,並根據功法再練習一些三丹開合、採氣功法等。這樣看練的雖不是拳套,但對養拳十分重要,符合身體營養的輸送原理,符合採集(採氣功法)、蓄存(即三丹開合,上丹天陽,下丹地陰,中丹氣海即丹田)、輸送(行拳)這樣的修煉模式,久而久之身體自然強壯。
四、拳功合一內外兼修
心意混元太極拳是拳功合一的拳種,這套拳裡融會有心意六合、通臂纏絲等功法,在修煉中體現了式式中定的功法理念。先師馮志強先生在對筆者的教授過程中,一再強調行拳中每招每式都要體現它的功法,如起式中的四正手的按,當兩手腕部按於兩胯根時,不要馬上起下式,而是舌抵上顎,提肛閉氣,眼看前方45度,這樣停上一會後再放鬆走下一式。這種功法叫千斤墜。再如,單鞭一式,當左手從右方纏繞一圈後向左前方展開時,雙手領兩臂下沉於襠前,仍稍停片刻後再走下式。這就是中定。它的理法是:當身處四象時,兩臂下垂於襠前,身體放鬆,兩眼微閉。此時會陰穴采地陰以養精,丹田納萬物精華以養氣,天門穴開天陽以養神。僅此一中定式,便體現了練丹的功法。凡此種種,這種拳法的修煉內則涵養五臟七腑(六腑加腦為七腑),外則強身健體。為什麼說心意混元太極拳養生有餘而技擊無形?就是透過平時的修煉加上合理的飲食習慣,能達到“吃得香,睡得著,身體棒”的標準,在技擊方面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應付。打人不見手,就是說對方捱打了卻不知道是怎麼挨的。出拳不見拳,也是說談在笑中制人。人們常說的“太極十年不出門”,是說不練到一定程度,遇到情況時知道該用些招數卻使不出來。太極拳不是不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功成圓滿時渾身處處都是手。
綜上所述,筆者把目前太極拳訓練的一些現象做了一些概述。總的說來,太極拳是個深奧無比的拳種,它深刻的內涵需要細細品味,當你嚐到它的甘甜時,你就會興趣盎然,當你功有所成時,你則會感到妙趣橫生。“一層連一層,層層趣無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