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道複雜難解的題,但很多事情如果能想得明白一些,就會少走許多彎路。
下面這組朱光榮先生的《退休開心畫》裡,藏著讓餘生變得更有趣、更有意義的道理,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01
《知足圖》
世上多少煩心事,
知足便是好日子。
慾望,是永遠也不能滿足的。永遠不知足,是一種流行病。我們仔細一看,身邊沒有知足的人,包括我們自己。
別等退休才懂得:
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味,日食只需三餐。
或許,每天醒來,讓自己“知足”三分鐘,真心地對自己說,“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了,該是知足的時候了”,我們就會漸漸擁有最初本真的笑容。
02
《幸福圖》
幸福與地位無關,
幸福與財富無關,
幸福是一種感覺。
窮人說:有錢就是幸福;富人說:有閒就是幸福;乞丐說,有飯吃就是幸福;病人說:能活著就是幸福。
關於幸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不同的答案,有一千種幸福的模樣。
別等退休才懂得: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幸運與否,由天。幸福與否,由心。
找尋快樂也好,追求成功也罷,或淡泊求靜心無貪慾,或志在名利只為目的,都是為了活得舒心,都是對幸福的理解。
03
《頂牛樂》
你頂我,我頂你,
爺孫拼力爭第一。
和諧之家多樂趣,
幸福就在歡笑裡。
林語堂說:什麼是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別等退休才懂得:
天倫之樂是最平凡而又千金難買的幸福。
人生海海,最重要的不過是一家人整整齊齊的笑臉。
04
《大西瓜》
大西瓜,沙又甜,
想吃沒有錢!
小時候真好,不用看別人臉色,不用偽裝出笑容,痛了就哭一場,累了倒頭就睡,有什麼傷心的事,有什麼不滿的事,全部都說出來,不像現在,藏著掖著裝著,生怕別人看出來。
別等退休才懂得:
人生,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小時候再好,也回不去了,長大了再煩,也要走下去。
05
《快樂人生》
快樂的人生並不是
因為得到的多,
而是期望的少。
人活著的終極目標莫過於是追求快樂,享受快樂,享受生活。
別等退休才懂得:
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期望的少。
一個慾望滿滿的人是很難快樂的,最終不僅會被慾望累倒,就是被慾望吞噬、累死。
06
《老同學》
老同學,
一個是內向恃才,
一個是笑口常開。
二十年後再相見,
差點認不出來。
歲月不光是把殺豬刀,可能還是包增肥劑。
別等退休才懂得:
最真最純的人是當年的同窗好友。
不管身份如何,資產多厚,一定不要把這份感情忘記,一定不要在誰面前擺著譜。
07
《按摩員》
同甘共苦幾十年,
知情知意知冷暖,
輕捶重按總舒坦,
賽過專業按摩員。
少為夫妻,老來伴。過一生吵一生,天天打嘴仗。吵過鬧過仍是舊模樣。該做飯該洗碗,該掃除該上街,吵過就退讓。
別等退休才懂得:
老了,你就是我最大的依靠。你不嫌我瘦,我不嫌你胖。
願與老伴白頭到老,相愛一生。願晚年幸福快樂,身體健康。
08
《新發現》
人生道路無直線,
曲折後退都為前,
勸君常要回頭看,
也許還有新發現。
路有無限長,走到了這個遠方,還有另一個更遠的遠方。
別等退休才懂得:
向前走時,別忘了停停腳步,回頭看看。
也許,回頭就是新風景。
09
《香 甜》
一日按時吃三餐,
葷也香甜,素也香甜,
粗茶淡飯最保健。
布衣飯菜,可樂終生。
別等退休才懂得:
日子,是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是在粗茶淡飯中生香。
宋代詞人黃庭堅在《四休導士詩序》中寫道:“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粗茶淡飯最養人。
10
《樂 子》
待人記恩不記怨,
三五知己常聊天,
談古又論今,
說地也說天。
生活,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言。
別等退休才懂得:
過日子,就是一種心情,用好的心情去生活,累也不說累,苦也不言苦。
感恩,知足,微笑,簡單,這樣方能贏得開心大世界。
11
《插 秧》
手把秧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靜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後面的世界——有的人只知道前面的世界,只曉得向前邁進,卻不知後面還有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別等退休才懂得:
懂得給自己留個退路,遇事才有轉圈的空間。
如果處處將自己限定,將永遠走不出自設的死衚衕。
12
《時 節》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難得今日一身輕,
盡享人間好時節。
眼睛很小,看不見身後;心靈很大,裝不滿當下。
別等退休才懂得:
享受當下,就是最幸福的人。
即使生活欠缺你40分的時候,又怎樣?就在已得的60分裡,享受揮霍吧
13
《老 伴》
人生猶如登高山,
登得高來看得遠。
功名利祿過眼雲,
是非成敗似輕煙,
滔滔江河東流去,
世間至愛唯老伴。
老伴,見過你年輕時青春靚麗,也見證了你日漸滄桑的容顏,卻仍然把你當塊寶,捧在手心,揣在懷裡。雖然嘴上不說,但誰也離不開誰。
別等退休才懂得:
父母會先你而去,子女總會有自己的家庭,能陪你走到最後,一路不離不棄的,是老伴。
退休後的日子,過的是心情;
退休後的生活,要的是質量!
來源:洞見趣聞、圖文綜合自網路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