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要開空調
設成“制熱26℃”
夏天要開空調
設成“製冷26℃”
同樣是26℃
製冷和制熱有什麼區別
難道26℃還有冷熱之分嗎?
很多人喜歡在吃菠蘿前
用鹽水浸一浸
不過為什麼要把菠蘿浸在鹽水裡?
一次吃太多菠蘿為什麼會嘴疼?
正確科學的吃菠蘿姿勢到底是什麼?
……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問:空調上的溫度是什麼意思?冬天開26℃怎麼不暖?by 匿名
空調上顯示的溫度一般指的是設定的目標溫度,即希望室內達到的溫度,並不是當前室內的溫度。冬天開26°C時,室內的溫度並沒有達到26°C,空調在制熱模式下,加熱室內溫度到設定溫度時才會停止加熱;如果當前室內溫度高於設定的目標溫度,空調同樣也會停止加熱。
凡事總有例外,有的老式空調只有在自動模式下,自動調整加熱或製冷使室內溫度趨向於目標溫度,而在製冷模式下卻一直最大功率製冷,在制熱模式下一直最大功率制熱,這時設定的目標溫度無效(小編家裡曾經就有一臺這樣的空調,汗)。
空調的製冷是利用製冷劑氣體和液相的強制轉換和相變的迴圈,實現熱量從室內到室外的“搬運”,而制熱模式一般是反轉這個迴圈(要比單純的電阻加熱能量效率高得多),實現冬天室內的加熱。
來源:參考文獻1
室內所能夠到達的溫度,與室外溫度、房間大小、房間密封性、保溫性、空調的質量、空調的大小、人員的流動情況等有關。冬天空調開26°C,對北方的寒冬來說,室內室外溫差有些過大了。
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室內室外的溫差越大,單位時間透過牆壁窗戶門等從室內流向室外的熱量越大,要維持住溫度,空調產熱的效率要提高,但是空調的制熱效率是有極限的,溫差過大,空調難以將室內實際溫度維持在目標溫度,經過一段時間後,熱量的散失和空調的制熱達到平衡,這時室內實際溫度將會在目標溫度之下,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冬天開26°C時卻感覺不暖的原因。當然,在健康和節能方面考慮,冬天室內室外溫差不要過大。
參考文獻:
空調空調最高制熱多少度?
by jita
Q.E.R.
問:為什麼吃菠蘿要先在鹽水裡泡?鹽水濃度多大最合適?by 菠蘿真好吃啊啊啊啊
這是因為菠蘿中含有一類統稱為“菠蘿蛋白酶”的物質,它會切斷蛋白質一級結構中的肽鍵,使其水解為多肽。當我們咀嚼菠蘿時,菠蘿蛋白酶就會破壞口腔粘膜的結構,如果一次食用的菠蘿較多,口腔甚至食道都會產生強烈的刺痛感、灼燒感。
所以在食用菠蘿前,需要首先設法去除菠蘿蛋白酶,而去除的最佳方案就是讓其失活。分解菠蘿蛋白酶的有效溫度大約為40~60℃,有效pH值大約為4.0~8.0,所以想使其失活,可以創造一個高溫或者過酸過鹼的環境。使用鹽水浸泡菠蘿,就是為了調整環境的pH,起到使酶失活的作用。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肯定會問,家裡食用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怎麼著也只能創造中性的環境呀。沒錯,若是使用NaCl溶液浸泡菠蘿,效果確實不明顯,如果將NaCl換成小蘇打(碳酸氫鈉,NaHCO₃)或是蘇打(碳酸鈉,Na₂CO₃)加入水中,量不用太多,1~2小勺就能使溶液呈現弱鹼性,或者使用高於60℃的熱水浸泡菠蘿,也可以破壞酶的結構,達到失活的目的。
不過以上方法多少會對菠蘿的口感產生影響,如果你的時間充足,可以將高溫處理後的菠蘿放入冰箱冷藏後再食用,或者乾脆做一道菠蘿咕咾肉,豈不美哉。
參考資料:
[1] 菠蘿蛋白酶
[2] 「吃菠蘿前用鹽水泡一下」是為什麼?
[3] 當你吃菠蘿的時候,其實菠蘿也正在“吃”你!
by Eric
Q.E.R.
問:植物細胞為什麼有的怕凍,有的在零下幾十度的東北卻不怕冷,細胞內有防凍冷液嗎?by 匿名
通常低溫對植物的傷害可以分為冷害和凍害,冷害發生在冰點以上,此時植物在低溫環境中,細胞中含有的各種酶的活性降低,植物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而凍害則發生在冰點以下,當細胞內的水結冰後,無數小冰晶就像小刀子一樣會把細胞的細胞膜細胞器破壞得一塌糊塗,給植物造成嚴重傷害。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植物經過漫長自然選擇,幾乎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抗寒絕活,這裡只能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方式。
(1)幾乎所有植物都會在冬天進入潛伏期,主要是降低自己體內自由水的含量,降低代謝,此時植物細胞體內的滲透壓上升,“溶液”的濃度上升,冰點下降,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細胞內是有防凍液的。
(2)一些植物中含有一種神奇的蛋白質,植物抗凍蛋白,這種蛋白可以透過一些特殊的方式抑制細胞內冰晶的形成,降低植物細胞內液體的冰點,同時並不影響液體的熔點。從這點看,植物細胞內不僅有防凍液,還很高階。
(3)同樣一些植物冬天會自動落葉,減少水分蒸發;或者演化出易於抗寒的結構,如植物長成墊子狀,長出保溫的絨毛等,不過這些就跟防凍液關係不大了。
參考資料:
[1]植物是如何被凍死的?
[2]植物是如何抗寒的?
[3]黃福貞, 韓花翠, 曾曉林. 植物抗凍蛋白及其應用[J]. 生物學教學, 2000, 000(012):P.
by 前進四
Q.E.R.
問:為什麼在被浸溼又晾乾的紙上用鋼筆寫字會把字跡暈開?by 愛物理的張同學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紙在被浸溼又晾乾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當水浸溼紙張時,由於組成紙張的纖維分子具有親水羥基,使得水分子能夠進入纖維分子之間的間隙,破壞了纖維分子之間原本的氫鍵,且紙在晾乾的過程中,纖維分子不同部位水的蒸發速度不同,在晾乾後紙張纖維間結合力降低,孔隙變大,紙張變得疏鬆多孔,使得紙張吸水性增強。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為什麼是鋼筆的字跡會被暈開。日常我們書寫用到的墨水有三種:油性、中性和水性墨水。圓珠筆一般採用油性墨水(不過也有一部分圓珠筆採用水性墨水),簽字筆一般採用的是中性墨水,而鋼筆則普遍採用水性墨水,這三種墨水種類和性質差別很大,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鋼筆所用的水性墨水流動性最強,其他兩種墨水質地更加粘稠,因此在同樣的紙張情況下,鋼筆寫出來的字跡暈染更加明顯,更容易進入紙張纖維的縫隙之間。
以上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我們覺得在被浸溼又晾乾的紙上用鋼筆寫字會把字跡暈開。
參考資料:紙溼潤過後再曬乾,為什麼會變皺變硬?
by 懶懶的下午三點半
Q.E.R.
問:冬天時人為什麼要穿很多衣服來保暖?人也是動物進化來的,可動物一年四季都只靠皮毛而已,這算退化嗎?這種變化有好處嗎?by 匿名
這當然是一種進化,我們也因此被稱為裸猿(the Naked Ape)。
智人的祖先是毛茸茸的,參考我們的表親大猩猩們,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才逐漸失去了大部分又粗又長的體毛,取而代之的是遍佈身體細小毛髮(看你手背上細小的毛髮),並且毛髮的密度也發生了顯著的下降:頭頂大概每平方釐米有350個毛囊(不考慮禿頂人士),背部每平方釐米65個毛囊,胸口每平方釐米75個毛囊。
之前有很多假說來猜測智人為何失去了體毛:性選擇壓力、進化過程中的水生經歷、寄生蟲、衣服的使用……在這麼多假說中,被廣泛接受的便是毛髮的減少,會提高體溫調劑能力。伴隨著身體毛髮的減少,和外泌汗腺分佈的擴大,人類擁有了無與倫比的體溫調控能力,可以非常好的適應長時間的高溫和長時間的運動(人類的耐力是極為優秀的,在高溫環境中吊打大部分哺乳動物)。
百萬年前,人類祖先從樹林前往炎熱的稀樹草原的過程中,這一無毛少毛的性狀,是非常優秀和必要的。而隨後在人類向各個地區擴散過程中,由於人類已經學會了利用動物皮毛裹體取暖,並且缺乏體毛可以很好的避免外寄生蟲,無毛表型被選擇了下來,人類一直“裸”到了現在。
當然在部分部位有例外,智人茂密的頭髮(沉默……)和雄性智人的鬍鬚,依然是又長又硬又粗還很濃密。至於雄性人類為何保留了鬍鬚,流行的觀點認為這是性選擇的結果。毛髮的生長受雄性激素調控,面部鬍鬚的旺盛意味著雄激素水平更高,所以保留的鬍鬚可以作為吸引雌性的裝飾品以及雄性自身身份地位的象徵,這和雄鳥擁有鮮豔的羽毛是同一個道理。
來源:中科院物理所(ID:cas-i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