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蘇靜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他在戰爭年代長期從事參謀工作,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鬥,和他差不多資歷的機關幹部大部分被授予了大校軍銜,因此很多人覺得蘇靜的軍銜定高了。
但林彪卻曾評價蘇靜說:“他頂得上十萬雄兵。”那麼蘇靜究竟有什麼能力,能夠得到林彪這麼高的讚譽呢?
1910年,蘇靜出生於福建省龍海縣的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裡。家裡雖然生活清苦,但祖父卻堅信一個道理:男兒要立足於世,非有文化不可。於是一家人咬緊牙關供蘇靜上學,當他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後,祖父又不惜舉債,讓蘇靜上了位於漳州的省立第八中學。
在這所中學裡,蘇靜第一次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並在黨的影響下開展革命活動。1932年,蘇靜參加了紅軍,紅1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稱他是“文化人”,並安排他到紅1軍團司令部通訊科當參謀。
中央紅軍長征時,紅1軍團奉命為開路先鋒,此時蘇靜任軍團偵察科參謀,由於職責所繫,蘇靜在在長征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整個軍團探路。如果說紅軍是一杆長槍,那麼林彪的紅1軍團便是長槍的槍頭,蘇靜則是這個槍頭的槍尖。
長征時,部隊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別人都住下休息了,蘇靜卻不能歇息,他要馬上帶上幾名偵察員出發,朝軍團首長定下的下一站沿路偵察。別人走了一遍的長征路,他要先偵察走個來回,再跟著走一趟,走的距離足足是別人的三倍。
蘇靜每次偵察完以後,要立即把行軍路線上的地形地貌畫出來,由於他的文化水平較高,做事又非常認真,畫出來的圖非常清晰和規範,令軍團首長十分滿意。聶榮臻曾稱讚過蘇靜:“紅軍過草地,蘇靜同志在前面開路是有功的。”
除了為部隊探路,蘇靜還積極開動腦筋,幫助部隊解決在行軍中遇到的難題。當時敵人的飛機經常一路跟著紅軍轟炸掃射,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蘇靜於是開始觀察敵機的行動規律,並很快找到了一套躲避敵機空中打擊的辦法,成功地減少了部隊的傷亡。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有一次林彪、左權帶領蘇靜到瓦窯堡以北地區進行實地勘察,但卻不慎迷路了。眼看即將天黑,林彪和左權都很著急,左權於是問蘇靜:“大家都說你點子多,就快想想辦法吧!”
蘇靜不急不忙地說了句:“老馬識途嘛!”然後他解開了自己騎的馬的韁繩,讓馬在前面帶路,果然這匹馬成功地帶林彪等人回到了營區。
這件事讓蘇靜得到了林彪的賞識,抗戰全面爆發後,紅1軍團改編成115師,許多將領都要降一兩級以上使用,而蘇靜卻被提升為偵察科科長。
1938年2月,林彪帶領部隊向敵後運動時,突然傳來一聲槍響,林彪中彈落馬。此時蘇靜就在林彪身邊,他趕緊把林彪扶到路邊隱蔽,並命令警衛員迅速去找醫生。
八路軍的師長在國民黨閻錫山的防區內被擊傷,很快成為了一件大事。羅榮桓命令蘇靜到國民黨防區調查此事,蘇靜經過調查以後,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最後認定這是一次誤傷事件。
原來當時天氣很冷,林彪披了一件在平型關戰鬥中繳獲的日本呢子大衣,閻錫山的部隊以為他是日軍的軍官,於是就朝他開了一槍。最終蘇靜把結果如實上報,從而避免了一場誤會。
抗戰勝利後,蘇靜在1945年11月跟隨羅榮桓到達瀋陽,在剛剛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中擔任司令部情報處處長。
東北解放戰爭初期,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我軍裝備奇缺,部隊分散,通訊不暢,沒有後方及群眾支援。我軍主力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不僅士氣低落,處境也極為艱難。
林彪很想打個大勝仗鼓舞士氣,於是他把希望寄託在了蘇靜的身上。蘇靜很快組織了一個100多人的情報網,並偵察到了敵人的大量情報。
1946年2月11日,蘇靜向林彪報告:敵89師近2個團脫離其主力到達秀水河子,離主力有3天的路程。林彪於是迅速調7個團的優勢兵力,一舉將其全殲,取得了進軍東北以來打的第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此後蘇靜又以準確、及時的情報保障了大窪戰鬥的勝利,這令林彪非常滿意,他對身邊的人說:“一個蘇靜等於十萬兵。”
1948年秋,遼瀋戰役發起後,毛澤東命令林彪攻佔錦州,但林彪卻對此信心不足,因為林彪在紅軍時期就擅長運動戰,不喜歡攻堅。錦州守將範漢傑是黃埔一期出身,在國軍中堪稱“能戰之將”,而且蔣介石為了救援錦州,又調集10萬大軍向錦西葫蘆島方向增援,大有一舉殲滅解放軍於錦州城下之勢。
我軍開始攻打錦州以後,由於缺乏攻堅經驗,攻城部隊傷亡在一天天地增加。面對久攻不克的局面,林彪也非常著急,而在此前不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一舉攻下山東省會濟南,顯示了非凡的攻堅藝術,訊息傳到東北以後,林彪和部隊的思想壓力就更大了。
就在此時,蘇靜找到了攻城的辦法。此前我軍在攻打義縣時,他曾親自冒險去前線蒐集情報,發現我軍在攻城時,採取了坑道近迫作業的攻城方法,部隊傷亡很小。於是蘇靜在10月5日向林彪建議以坑道近迫作業的方式攻佔錦州。
林彪聽了以後,馬上有了思路,他命令攻城的各個部隊分出三分之二的兵力,搶挖高、寬各為1.5米至2米的交通溝至敵陣地50至60米處。
很快錦州就陷入解放軍縱橫交錯的坑道包圍之中,我軍在坑道的掩護下,傷亡大大減少,範漢傑在看到城外的坑道越來越多時,不禁哀嘆:“完了,守城無望了!”
10月15日,我軍攻佔錦州,範漢傑在成了俘虜以後,仍然對我軍的坑道抱怨不已。蘇靜可謂是此戰勝利的最大功臣。
東北野戰軍在完成遼瀋戰役之後,未作休整,就以快速、隱蔽的方式突然入關,很快配合華北野戰軍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傅作義集團也陷入了孤守無援、後退無路的境地。
12月15日晚,羅榮桓把蘇靜叫了過來,交給了他一個重要的任務。原來是傅作義派了兩名代表要來和我方談判,羅榮桓要求蘇靜負責接待,首先摸清他們的意圖,然後再商量下一步對策。
蘇靜感到事關重大,於是推辭說:“這麼重要的任務,能不能完成好,我沒有把握,請首長慎重考慮人選問題。”
但羅榮桓卻堅持說:“我們認真考慮過了,你就很合適。”
於是蘇靜主動擔負起了與傅作義接觸座談的歷史重任。
經過幾次談判以後,雙方在1949年1月9日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談判結束後,傅作義的代表周北峰急著回去向他彙報談判情況,聶榮臻對蘇靜說:“送點什麼禮物給代表,作為這次談判的永久紀念!”
蘇靜思來想去,實在找不到什麼好的禮物,只好從倉庫中找了兩雙嶄新的皮靴,這還是打錦州時的戰利品,最後這兩雙皮靴送到了傅方代表的手裡,成為了這次談判的永久見證。
1月17日,蘇靜作為我軍的第一位代表進入了北平城內,並在第二天見到了傅作義,傅作義說:“依據城外達成的初步協議,再商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和平解決的具體方案,只要有利於和平解決,有利於北平文化古都免遭破壞,實施方案怎麼訂都行,你們幾位就算是全權代表了!”
1月20日,蘇靜與傅作義的代表王克俊、崔載之終於在《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上籤了字,崔載之感慨說:“這間房子是袁世凱派曹汝霖簽訂21條的地方,當時訊息傳開,全民怨聲載道,一片抗議。而我們這18條一旦公佈於眾,人民定會興高采烈地高呼,慶賀北平和平解放!”
蘇靜也激動地說:“是啊!這是人民盼望已久的呀!”
但沒過多久,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毛澤東以林彪、羅榮桓的名義寫了一封致傅作義的信,他在信中歷數傅作義在三年內戰中追隨蔣介石犯下的罪行,聲稱要追究傅作義的內戰責任。
為什麼毛澤東會寫這樣一封信呢?原來在1946年10月11日,傅作義在攻佔解放區重鎮張家口後,在報紙上刊登過一封有侮辱性的《上毛澤東書》,他當時聲稱,如果共產黨勝了,他傅某甘為毛澤東執鞭。
後來林彪把這封信交給了傅作義的副手鄧寶珊,要他把信帶給傅作義,鄧寶珊看了以後,非常驚訝地說:“這封信太出乎人的意料,措辭很嚴厲,傅作義不一定會受得了。”
於是鄧寶珊找到蘇靜,商量暫時不要交這封信,蘇靜表示同意:“您可以決定嘛!暫時不交也可以的嘛!”
等蘇靜簽完協議回去向羅榮桓彙報工作時,羅榮桓問他:“由鄧寶珊帶給傅作義的那封信,交給他了沒有?”
蘇靜含糊地說:“不清楚。”
羅榮桓又強調說:“你今天還要回去問一下鄧寶珊,若還未交給傅作義,你要催促鄧寶珊,並同他一起去見傅,務必告訴鄧在今明兩天讓傅作義看到那封信。”
蘇靜得到指令的當天晚上就急忙趕回北平城內,找到鄧寶珊,他和鄧寶珊商量過後,覺得此時還是不宜把信給傅作義看,於是他們來到傅作義家裡,由鄧寶珊把信把信先交給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傅冬菊看過信後,也認為目前還不能把信交給父親。最終三人一致決定,再次把信扣下。
後來蘇靜的一位好友和他開玩笑說:“你可真是膽大包天啊!毛主席親自寫的信,你也敢同意不交,後來接到指示,你還是沒有讓傅看到那封信,你就不怕追究你的責任?” 蘇靜笑而不答。
直到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後,《人民日報》在2月1日刊發了這封信的全文。傅作義看到這封信以後,果然非常惶恐,他親自來到西柏坡向毛澤東負荊請罪,毛澤東再次鄭重代表中共向傅作義作出既往不咎的保證,才徹底化解了他的思想包袱。
蘇靜的冷靜變通儘管很微妙,但傅作義得知他做的一切以後,對他非常感激,解放以後,他送給蘇靜毛衣、手錶等很多禮物,這也成為了他們友誼的見證。
新中國成立後,蘇靜一家住在北京一個很舊的四合院裡,窗戶是紙糊的,一半的房子沒有暖氣,一到冬天,一家人都要擠到有暖氣的3間北房裡。儘管相關部門多次提出要給蘇靜另外找一套四合院,但他一直沒有同意。
蘇靜的夫人馮澍芬是1938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1955年軍隊授銜前,要求女同志一律復員,蘇靜也積極動員妻子復員,從此以後馮澍芬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庭婦女,幾十年沒有拿過一分錢的工資。儘管當時蘇靜每月工資325元,但要養活家裡10口人,日子依然過得很緊,他經常提前10天就要預支工資,幾個孩子的衣服也都是老大老二輪著穿。
1976年以後,一些軍隊的高階幹部陸續恢復了工作,他們的夫人找馮澍芬聯名寫信給軍委,要求回部隊工作,馮澍芬同意了,蘇靜卻說:“人家都是被打倒了那麼多年的,我一直是在臺上的,就不要向黨伸手了。”
最後聯名寫信的夫人們都按軍級待遇安排了,而馮澍芬只得到了一個公費醫療的待遇,直到蘇靜去世以後,她才按照遺屬標準,每月領取1000元撫卹金。
建國以後,蘇靜離林彪家裡非常近,步行也頂多十幾分鍾,但他只去過林彪家裡兩次,而且都是因為公事。按理說,蘇靜是林彪的老部下,平時多去他家走動走動也無可厚非,但蘇靜卻這麼解釋自己不去林彪家裡:“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直接工作關係,另一方面是林彪過去受傷,身體很不好,不便去打攪。”
“九一三”事件後,蘇靜因為曾在戰爭年代和林彪關係很親密,也受到了審查,但由於他行得正,走得直,最終沒有被查出任何問題。
但江青卻不放過蘇靜,她送了關於蘇靜的一大堆材料到毛澤東那裡。蘇靜自認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他索性在群眾大會上高聲喊道:“我與林彪的關係最密切!”
但毛澤東得知蘇靜的話以後,反而認為他敢講真話,人品可貴。李先念也感嘆說:“過去我們對蘇靜同志也不瞭解,只知道他給林彪當過副參謀長,現在一查倒成了好事, 我們反而對蘇靜同志瞭解得更清楚了!”
1978年,蘇靜以大軍區正職的待遇離休。1994年2月4日,司法部《當代司法》雜誌社邀請蘇靜等老將軍到北京市團河勞動教養管理所看望被勞教的724名失足青年。84歲的蘇靜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你們來到了這裡,不要認為社會跟自己過不去,一定要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在被勞教期間,一定要聽工作人員的話,好好勞動、好好學習。我希望你們將來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
蘇靜的一番話深深地感動了這些青年們,他們長時間地鼓掌,眼裡都含著淚花……
1997年11月28日,蘇靜在北京病逝,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