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760期。1955年我軍評出的十位開國元帥和十位大將,加在一起只有徐帥一個人生於山西,其他19位都來自秦嶺、淮河以南,也就是傳統的南方地區。如果有朋友還覺得這件事具有偶然性的話,那麼再看看其他級別的將領:57位開國上將中只有8個北方人,49位來自南方;放到全部的開國將帥(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裡面,1614人中有八成以上是南方人,甚至有325位來自江西一省,幾乎可以等同於整個北方地區的開國將領人數了,非常能夠說明問題。
南方人確實在開國將帥中佔比極高,南北方不成正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因為南方人善戰,北方人不適合打仗嗎?完全不是這樣。之所以南方出生的開國將帥這麼多,北方地區卻相對沉寂,主要有如下四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軍隊是由黨來指揮的,而共產主義思想更多是在南方地區開始傳播,有了黨組織並逐漸建立人民武裝,1927年三大起義後,真正建立起了人民軍隊。在我國古代,從宋朝往後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區域。經濟條件富足了,才有客觀條件和土壤去接納、培養進步的思想,領導人民進行鬥爭。
所以我黨的早期黨組織也多在南方地區建立,這個條件比北方好得多,因此不論是舊軍閥軍隊裡、國民黨軍隊當中,還是我軍自己吸納、培養的將領,在南方區域都更有便利的發展條件,導致開國將帥中南方人較多。比如朱老總、彭老總、賀老總,都曾經在舊軍隊裡服役,接觸了進步思想之後轉而成為我軍的元勳,這種例子不一而足。
第二點原因,北方地區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區,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而中原大地,狹義上講在傳統的北方區域。尤其是元、明、清三個晚期封建王朝,其都城都在北京。因此整個北方地區都有著保守的政治風氣和民風,北方人的身體條件和意志品質,其實總體是善戰的,比南方人有優勢。但是因為上述歷史原因和思想因素,保守的北方人在近代成規模地發動起義的例子較少。我黨領導的三大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都是在南方發動的,沒有一個在北方,這樣也很難刺激武裝力量、建立根據地。
北方區域在建軍初期顯得比較沉寂,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北方軍閥的勢力又普遍比較強大,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都比較難以撼動,不像南方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軍閥多但勢力分散、弱小,容易刺激起暴動,起義也往往容易成功。北方出的名帥、名將少,但是從抗戰時期山東八路軍的作戰能力,以及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四野)的強大實力和作用,都可以看出北方兵員素質是十分優秀的。名將少,並不代表北方人不適合打仗,更多是由地區特點和民眾的思想慣性決定的。
第三點原因,跟建軍前後的現實條件有關。1927年蔣某人徹底背叛革命,發動了“四一二”政變,瘋狂清黨下大量我黨人士遭到殺害或被捕,革命形勢嚴重受挫。由於老蔣是以黃埔軍校和黨軍起家,經過北伐,長江以南大部分歸中央系控制。北方地區的軍閥勢力和老蔣並不一心,我黨在北方的形勢相對南方寬鬆一些,未發動大的起義。我黨早期領導的三大起義甚至八大起義,多數是在南方爆發的。而有了武裝暴動,才能鍛鍊和培養起大批的開國將帥,比如林帥和粟司令,都參加過南昌起義。北方的將領則缺乏這樣的機會,這是當時的現實條件。
第四點原因,與1955年首次評銜時的基本規則也有關聯。開國將帥們的軍政生涯,普遍與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的四段經歷掛鉤。而越早的履歷,在評銜時越有含金量和參考價值,最受重視的資歷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也就是紅軍時期。其實像抗戰和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的主戰場都已轉移到了北方,陸陸續續加入我隊的官兵數量龐大,但這部分人在資歷上明顯落後於紅軍時期就已成名的將領,因此僅有少數人能夠評上中將或少將軍銜。紅軍時期便已戰功赫赫、資歷深厚的南方將領,佔了開國將帥裡面的絕大多數也就不足為奇了。總體而言,不是北方人不善戰,而是上述四點原因決定的。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