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龐大的家族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
例如晚清重臣曾國藩就寫下了《曾氏家訓》,並流傳至今,還有人沿用,以此引導後人。
在良好的家風下薰陶成長起來的人,大多都不辜負家族期望,成為了一代名人,重慶楊氏家族就,是這麼一個傳奇的存在。
父親楊宣永作為一方富豪鄉紳,十分重視後代的培養教育,在他的教導引領下,家裡十二個孩子各個都是人中龍鳳,豪傑輩出,出了1位省委書記,1位上將,1位主席。
尤其是楊闇公、楊白冰和楊尚昆三人,更是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成就,乃楊家甚至全國的驕傲。
鐵血丹心楊闇公
楊闇公1898年誕生在了家大業大的楊家,身邊人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致使他從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顆憂國憂民、為國家事業奮鬥終身的決心。
於1913年,他進入南京軍官教導團學習,隨後加入國民黨,便開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在1917年,他又留學日本,希望能在日本這個同樣的東亞國家,找出一條適用於中國的發展道路。
學習三年後,楊闇公回到了中國,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青年團的日子,他認為救國之路應該從當地抓起,便和吳玉章籌備著建黨工作。
經過他們倆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924年成立了中國青年共產黨。 他是四川黨團組織的建立者,也是中國共產主義的革命先驅,有著高瞻遠矚遠見和敢說敢做的魄力。
楊闇公在1925年順利加入中國共產黨後,1926年便當選成為中共重慶地執委,第一任書記和軍委主席,實乃前途無量。
後來,這位年輕的書記與朱德、劉伯承等人在四川領導了瀘順起義,在他們的精心帶領下,瀘順兩城很快被攻佔,但卻又被四川軍閥無情鎮壓。
隨後,楊闇公幾人又調整了戰略,進行再一次的起義活動。
這一次起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推動了共產主義事業在四川的發展,成為了日後南昌起義的重要典範。
楊闇公一生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於國家事業,但亂世紛爭不斷,多少英雄都喪身於革命。
在後來的國民黨反動派,武裝鎮壓重慶愛國人民群眾的三三一慘案中,楊闇公不幸被捕。
因為他的不屈不撓,他被敵人割下了舌頭,砍斷了手腳,戳瞎了雙眼,受盡一切非人虐待後連中三槍壯烈犧牲,那一年,他才29歲。
父親楊宣永得知兒子犧牲的訊息,多方打聽在一塊麥地裡尋到楊闇公遺體,一時間白髮人送黑髮人,不禁老淚縱橫。
但他也沒有因為此事帶來的傷心,便勸阻孩子們為革命事業奮鬥,反而以楊闇公作為榜樣教導剩下幾個孩子,務必學習這種捨己為國的精神。
醉臥沙場楊白冰
1920年出生的楊白冰,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似懂非懂地,瞭解到了“革命”這個神秘而又偉大的事業。
幾個哥哥因為革命時常不歸家,有的甚至因此殞命。而每每提起這個詞,母親都會在一旁流淚,而父親則是坐在一旁嘆氣抽菸。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明白了這個詞背後的意義,在學校期間,他就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受因革命而犧牲的四哥楊闇公影響,18歲他就奔赴延安戰場,開啟屬於他的革命事業征程,並拒絕了一切關照,堅決要求要上前線。
面對這樣懂事又心懷天下的兒子,楊宣永又是欣慰又是擔心。天高任鳥飛,楊宣永從不干涉每一個孩子的夢想。
有時話到嘴邊想讓兒子多保重,注意安全,又想到這樣一個年代上戰場就是出生入死的,何談安全,便又收了聲。
楊白冰從來都是一個有主見有作為的人,並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他自己參照著前人,已經在戰場上大有一番作為,一路從延安八路軍青年幹事到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88年被國家授予上將軍銜。
滿身功勳的楊白冰在2013年離世,也算是功成身退,無愧於民。
不畏征途楊尚昆
楊尚昆1907年出生,在學校時,就因學校讀書會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以及一批對此感興趣的愛國有志青年。
畢業後的他,在18歲這個風華正茂的年紀,選擇跟隨四哥楊闇公,投身於革命事業。他積極參加上海工人的武裝起義活動,為他們籌備謀劃。
後來為了更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他來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他驚聞亦兄亦師的四哥犧牲後,悲痛萬分。
以此更加發憤圖強,在學有所成之後,馬不停蹄趕回國內,繼續接任兄長的革命情懷,為當時岌岌可危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楊尚昆回國後,國內形勢不容樂觀,他積極組織恢復國內的工會組織,發展黨員,在工人運動與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上,都有他的身影。
一次,他在率領紅軍浴血奮戰之時,遭遇了敵軍的轟炸。
在危機關頭,他配合葉劍英、毛澤東的指示,積極帶領大部分紅軍殺出重圍脫離險境,完成中央紅軍的順利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一直以來,楊尚昆都能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論是百團大戰,朝鮮戰爭還是臺灣問題上,他都做出各時期的正確決定,為戰爭形式和軍隊的建設提出戰略性意見。
他的優秀與功勞被黨組織和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1988年,楊尚昆在眾人的期盼下,在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於1992年,他響應號召光榮地從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奉獻卻一直未曾褪去,一直致力於國家的發展和統一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結語
楊家一眾兄弟姊妹,個個都是曾為中國發展,而貢獻自己力量的英雄人物,是時代的造就,也是家庭的培育,更是他們自身的思想高度發展。
時代發展到今日,很多人家中已經沒有家訓這種東西,但對後代的教導仍不可有半分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