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南大門:早在秦始皇經略嶺南時如今的廣州就已是犀角、象牙等貨物的集散中心了。長期以來廣東就是我國通向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早在唐宋時期就在如今的廣州設有管理外貿活動的市舶司。到了清代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是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唯一的官設海外貿易“特區”。這在客觀上孕育出了一個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中西貿易交流中心。鴉片戰爭以後廣州與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一同被闢為通商口岸。
1980年廣東省深圳市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1984年廣東的省會廣州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一批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廣東從此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引進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視窗。如今中國的7個經濟特區中深圳、珠海、汕頭均位於廣東。廣東憑藉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中央的扶持政策以及自身的奮發努力使自己的GDP總量從1989年起連續32年穩居全國第一位。如今廣東一個省的經濟總量就佔到了全國經濟總量的1/8左右。
廣東一個省的經濟總量幾乎相當於西藏自治區、青海省、澳門特別行政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南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省、山西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等11個省區的經濟總量之和。由於如今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有我國各省份的GDP放到國際上是妥妥的“富可敵國”。2018年1月廣東省政府在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交的工作報告透露:廣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到2017年由5.8萬億元增加到了8.99萬億元。
這意味著廣東的經濟體量已逼近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等國。2019年廣東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671.07億元(比上年增長 6.2%)。同期廣東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4172元(增長4.5%)。2020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760.94億元(比上年增長2.3%)。同年世界各國的GDP排名為:美國20.9萬億美元、中國15.63萬億美元、日本5.13萬億美元、德國3.78萬億美元、英國2.63萬億美元、印度2.59萬億美元、法國2.55萬億美元、義大利1.84萬億美元、加拿大1.6萬億美元......
加拿大之後依次為韓國、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西班牙......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1人民幣≈0.1572美元,所以2020年廣東的地區生產總值摺合成美元約為1.74萬億。如果拿廣東的GDP總量放到國際上與其他國家對比就會發現:廣東的經濟總量略低於排名全球第八位的義大利,但要高於排名第九位的加拿大以及之後的韓國、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西班牙......廣東的經濟實力並非只反映在龐大的體量上,同樣也反映在經濟綜合競爭力上。
目前廣東省地域內容納了十多家躋身世界五百強的企業。這佔到了我國入圍世界五百強企業總數的十分之一左右。廣東的家電品牌有美的、格力、志高、奧克斯、創維、TCL......手機品牌有華為、VIVO、OPPO、魅族......高科技網際網路產業主要是華為和騰訊在領跑;汽車行業有比亞迪;房地產行業有碧桂園、雅居樂、恆大、富力......廣東這些知名企業基本上都是自負盈虧的民營企業。這說明廣東的經濟發展並非單純得益於國家戰略的扶持,而是廣東的民間資本本身就處於一種高度活躍狀態。
2017年3月5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將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聯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與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肩齊名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接下來廣東還將打造由珠三角九市和環珠三角六市組成的大珠三角經濟區。長期以來廣東的發展主要依靠珠三角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
不過單純依靠珠三角的帶動並不能使整個廣東省的經濟實現整體騰飛:長期以來粵東、粵西、粵北等地相對於珠三角的差距是比較大的。2017年12月廣東省政府針對這一現狀釋出了《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這一規劃明確指出廣東要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級灣區城市群為引領、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陽城市帶為支撐的世界級沿海都市帶。該規劃提出要對接國家“兩橫三縱”城鎮化佈局,從而推進形成“一軸、多中心、叢集式”城鎮空間結構。
規劃設想以珠海、汕頭、湛江三個城市作為廣東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配合廣州、深圳兩個主中心依託高速公路、鐵路構建貫通粵東、珠三角、粵西沿海發展主軸。除此之外佛山、惠州、江門、潮州、茂名等多個城市也被確定為地區性中心。廣東省希望以此構建“多核多心”體系,著力提升門戶樞紐、科技創新、高階製造業等核心功能,從而多點帶面促進全省整體發展。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廣東會從珠三角獨大向珠三角、粵東、粵西等地平衡發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