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鬥史。學習黨史,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就學習黨史問題,鄧小平在不同歷史時期發表過很深刻的論述,這些論述闡釋了黨的光輝歷程、理論成果、寶貴經驗和偉大精神,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回顧親歷的黨史人物和重大事件
鄧小平輝煌的革命生涯就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黨史畫卷。他特別懷念在戰爭中犧牲的先烈。1963年,他為廣西軍區政治部編輯的《廣西革命回憶錄》題詞:“用革命的事蹟來教育我們的子孫萬代,像我們前輩那樣,像我們的先烈那樣,永遠當一個革命者,永遠當一個為人民大眾的集體事業服務的社會主義者,永遠當一個共產主義者。”韋拔群是他領導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時患難與共的親密戰友,也是鄧小平特別懷念的革命先烈之一。1962年12月,為紀念韋拔群犧牲30週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滿懷深情地寫下長篇題詞,足足有200多字,可見他對韋拔群緬懷的情感之深。
八七會議是黨史上的重大事件,23歲的鄧小平擔任會議記錄,並第一次見到毛澤東。50多年後,1980年7月,鄧小平到武漢視察工作,特地參觀了八七會議會址。故地重遊,他給隨行人員詳細講述了當時的情景。當紀念館的同志請他講講八七會議與百色起義的關係時,鄧小平強調說:“首先要講八一南昌起義。會議是號召舉行全國武裝起義,會後在全國各地相繼組織武裝起義,雖然八一南昌起義在八七會議之前,但八一南昌起義也是體現八七會議方針的。”
遵義會議是黨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重大事件。31歲的鄧小平以中共中央秘書長身份參加會議,並負責會議記錄。1958年11月3日,鄧小平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觸景生情,他對隨行同志肯定地說:“會議室找對了。”接著,他指著會議室裡的一角說:“我就坐在那個角里。……那個時候覺得走廊很寬,現在覺得窄了。”1965年11月21日,鄧小平再次參觀了遵義會議紀念館。在後來領導和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關於遵義會議的評價,鄧小平明確講“這個事情我清楚”。決議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指出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刪除草稿中“實際上”三個字。
從1938年起,鄧小平先後擔任129師、晉冀魯豫軍區、中原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的政委,他同劉伯承親密合作,帶出了一支威震中外的劉鄧大軍,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赫赫戰功。他對二野很有感情,1989年11月20日,鄧小平會見編寫第二野戰軍戰史的老同志。回想戰爭年代,鄧小平講了很多故事。對二野總的評價是:“我們二野在每一個階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且完成得比較好。”“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委託。苦頭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難都勝利渡過了。”二野之所以能鍛鍊成這麼樣一個了不起的部隊,靠的是什麼?鄧小平認為靠的是內部的團結,他說:“二野的內部關係是非常團結、非常協調的。”“野戰軍的領導人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面也相信領導,這種互相團結、互相信任的關係從作戰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這是個了不起的力量。二野所以能鍛鍊成這麼樣一個了不起的部隊,主要靠的這一條。”回顧往事,鄧小平說“講的是故事,值得回憶啊”。
(轉自海南警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