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5世紀中葉,在也先被殺之後,一直稱雄於蒙古草原的瓦剌部,遭遇到了嚴重打擊(拓展閱讀:一文概述:為了做蒙古大汗,也先動了哪些“小心思”?)。為避“蒙古本部”的鋒芒,瓦剌主力不得不一再向西遷移,最終在天山以北安頓並繁衍生息了下來。與此同時,他們與崛起於中亞的哈薩克人,有了直接接觸。
那麼問題來了,縱觀雙方超越百年的“交往史”,究竟滋生了哪些恩怨情仇?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瓦剌和哈薩克的“初次見面”
也先死後,一直稱雄於蒙古草原的瓦剌部頹勢日顯。與此同時,位於西南方的東察合臺汗國,也一再“趁火打劫”,進一步壓縮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局,瓦剌主力不得不放棄漠北,向西遷徙。到了15世紀70年代,他們最終在額爾齊斯河與鄂畢河中上游、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的天山北部繁衍生息了下來,並與當地的突厥語族部落之間有了較為密切的交流與融合。
進入16世紀中葉,伴隨著遊牧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長,諸部之間因人口和牧地所引發的爭端,變得愈演愈烈。與此同時,“蒙古本部”以及東察合臺汗國的一再打壓,使得他們與中原王朝的貿易幾乎被全面隔絕。
為了改善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他們決定進一步向西發展,即越過哈薩克草原,開啟中亞市場。於是,瓦剌部與哈薩克汗國(1456+—1847)產生了直接的正面接觸。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哈薩克汗國的主要敵人,是與之爭奪中亞貿易中心城市的烏茲別克人(拓展閱讀:一文概述:誰是昔班尼汗?)。因此,在瓦剌人和哈薩克人一開始接觸的近百年間,基本上維持著相對友好的關係。
不過,伴隨著雙方勢力的逐漸強大,矛盾也隨之變得尖銳了起來。原因很簡單,瓦剌和哈薩克均為遊牧部落(國家),不僅都需要廣闊的牧場來安置部眾和發展遊牧經濟,還需要控制儘可能多的貿易要道和城市,發展商業、手工業,方便換取必需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瓦剌諸部,一直處於“分牧而居”的狀態。因此,他們根本無力與強盛期的哈薩克汗國相抗衡。“俄國大使丹尼拉・古賓曾向莫斯科報告說,據所獲悉哈薩克勢力強大,而且已經將瓦剌置於其管之下”。
這些被擊敗或征服的瓦剌人,主要是潛入哈薩克草原或與哈薩克接壤的某些分散的瓦剌部落,學界認為很可能是部分土爾扈特部或杜爾伯特部的屬民。
準噶爾汗國崛起的前夜
時光荏苒,到了明末清初,天山北部基本奠定了“衛拉特(即瓦剌,清朝文獻中的厄魯特)四部”的格局。其中:
- 準噶爾部:主要分佈在巴爾喀什湖東部、南部的伊犁河流域與楚河、塔拉斯河流域;
- 杜爾伯特部:主要分佈在額爾齊斯河流域中上游兩岸;
- 土爾扈特部:主要分佈在塔爾巴哈臺附近雅爾地區一帶;
- 和碩特部:主要分佈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
進入17世紀,伴隨著天山北部牧場的不斷減縮,各部之間的生存壓力變得愈發強烈。各部之間相互攻伐,與中原王朝的貢市貿易也因“蒙古本部”的阻撓而時斷時續。不得已,他們再次轉向中亞和欽察草原尋找“出路”。顯而易見,衛拉特人的“西進舉措”,遭到哈薩克人的堅決反對。
為了對付衛拉特人,哈薩克汗國甚至與喀爾喀蒙古的託輝特部(俄羅斯文獻稱之為“阿勒坦汗王朝”)達成了“合作關係”。
1608年,哈薩克汗國聯合和託輝特部琿臺吉碩壘烏巴什(?—1623,達延汗的玄孫)大舉進攻衛拉特人,但戰鬥以聯軍失敗而告終。戰敗的碩壘烏巴什,更是一度從原本的冬牧場被驅逐了出去。
到了1611--1615年間,不甘心失敗的碩壘烏巴什,充分利用衛拉特人與哈薩克人的矛盾衝突,調動大軍並聯合哈薩克汗國,最終“讓整個衛拉特對他俯首稱臣”。據史料記載,衛拉特大臺吉(貴族)每年必須向他繳納駱駝200峰,馬和羊各1000頭,“以示臣服”。
1621年,碩壘烏巴什再次聯合哈薩克汗國,向衛拉特四部發動了進攻。衛拉特人遭遇嚴重慘敗,部眾四處逃散,原有的牧地格局被完全打亂,內部矛盾變得更為尖銳。與此同時,沙俄勢力也開始向北疆地區慢慢滲透。
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進而避免更深層次的武裝衝突,一些部落選擇主動外遷。17世紀30年代,土爾扈特部一路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拓展閱讀:歸途路漫漫,土爾扈特人的東歸血淚史),和碩特部南下至青藏高原(拓展閱讀:一文概述:和碩特汗國在西藏的雄起與崩盤)。
另外,屢戰屢敗的衛拉特各部首領和貴族們也痛定思痛,決定“轉向團結與聯合”。這些人的心態變化,為後來準噶爾部的興起,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先決條件。
準噶爾汗國的“西征之路”
1635年,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成為衛拉特四部的“盟主”。在他的提議和倡導下,東西蒙古近百年的紛爭不僅宣告結束,雙方還結為聯盟,共同制定了著名的《蒙古一衛拉特法典》。
與此同時,為了改善與其他諸部的關係,巴圖爾琿臺吉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和土爾扈特部首領朋楚克,並先後迎娶了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及固始汗之女為妻,結成姻親。
一言概之,和平與穩定的社會環境,為準噶爾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外部條件。
1)巴圖爾琿臺吉討伐哈薩克汗國
在對內尋求團結的同時,巴圖爾琿臺吉先後對哈薩克和布魯特等部(國家),發動了頗為積極的攻勢。
在17世紀前半期,哈薩克人一直佔據著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並且控制著塔什干、安集延、撒馬兒罕等傳統的中亞貿易中心。1635年,巴圖爾琿臺吉率大軍重挫哈薩克軍隊,並俘獲了楊吉爾王子(即撒勒哈穆·江格爾汗)。在繳納了大量贖金後,他才被釋放回國。
1643年,巴圖爾琿臺吉親率大軍2.5萬(.準噶爾軍隊1.5萬,其餘各部合計1萬餘人),再一次進攻哈薩克汗國。與之對壘的楊吉爾麾下,儘管兵力不足千人,但他依託有力地形,一度壓制住了聯軍的進攻勢頭。不久,約1萬哈薩克援軍抵達戰場,衛拉特聯軍只能撤退。
不甘心失敗的巴圖爾琿臺吉,一度打算在1644年“三徵哈薩克”,但計劃並未實現。大約在1651年左右,巴圖爾渾臺吉以“楊吉爾汗(1643—1652在位)殺害了護送頭克(楊吉爾之子,?—1716)回國的準噶爾士兵”為由,親率大軍討伐哈薩克汗國。揚吉爾汗儘管竭盡全力進行抵抗,但最終兵敗被殺。
楊吉爾汗戰死後,哈薩克汗國進入了動盪期。王室子弟為了爭奪汗位內鬥不止,割據一方的軍閥們也各自為政,整個國家不僅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更一度淪為準噶爾部的“屬國”——準噶爾部在當地的多個大城中設立“喀拉罕(即監護使)”,負責監督該城市的管理和收取貢品等工作,“(哈薩克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仰望著巴圖爾琿臺吉,並服從於他”。
2)噶爾丹的西部征程
在巴圖爾琿臺吉的苦心經營下,準噶爾部的領地,北及額爾齊斯河流域和鄂畢河中游,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囊括了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葉尼塞河上游和伊犁河流域等廣大地區。
1670年,準噶爾首領僧格被殺,內部呈現出了群龍無首的狀態。與此同時,一直在西藏出家的僧格之弟噶爾丹(1644—1697),在西藏宗教上層的支援下返回準噶爾部。1671年,他在僧格舊部與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的支援下,擊敗了一眾政治對手,成為了準噶爾部的最高首領。
1678年冬,他在先後擊敗了杜爾伯特和輝特等部後,接受了達賴喇嘛授予的"噶爾丹博碩克圖”(持教受命王)稱號。至此,“準噶爾部”升級為“準噶爾汗國”。1680年,他趁南疆內亂,率大軍將南疆地區也盡數收入囊中(拓展閱讀:一文概述:準噶爾汗國時期的新疆與維吾爾人)。
1681年以後,為了奪取中亞貿易城市和控制哈薩克草原,噶爾丹開始尋求向西部發展,即對哈薩克汗國以及諾蓋等中亞部族,發動了大規模討伐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四分五裂的哈薩克汗國,在楊吉爾汗之子頭克汗(1680—1715在位)的征討下,於1680年基本恢復了“大一統”的局面。
在1682—1683年間,噶爾丹親率大軍進攻哈薩克汗國,但遭遇了慘敗。不過,他“未嘗挫銳氣,益徵兵訓練如初”,並遣使警告頭克汗,“汝不來降,則自今以往,歲用兵,夏蹂汝耕,秋燒汝稼,今我年未四十,迨至於發白齒落而後止”。
1684年,噶爾丹再次發兵征討哈薩克汗國。準噶爾軍隊不僅先後攻佔了塔什干、撒馬爾罕、布哈拉、烏爾根齊等中亞重鎮,還將擒獲的頭克汗之子押往西藏,“以畀達賴喇嘛”。不久,他們又先後擊敗了諾蓋人(高加索突厥人)和布魯特(柯爾克孜)人,“使之均處在他(噶爾丹)的權力之下”。
準噶爾汗國和哈薩克汗國的“愛恨糾葛”
不過,對於志在恢復“大蒙古國”的噶爾丹而言,他的“主要敵人”是居於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和統一中原的清朝(拓展閱讀:老北京“奇葩地名”考:“六公主墳”的前世今生)。
1)何謂“三玉茲”
於是,頭克汗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內政管理上面。
- 他進一步改革《哈斯木汗法典》和《葉斯穆汗習慣法》,制定了《七項法典》,即《頭克法典》;
- 竭力發展生產,開展對外貿易,主動改善與鄰國的外交關係;
- 將汗國分為三個部分,任命親信的比加以管理,自己坐鎮塔什干城,節制各地。
因此,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哈薩克汗國呈現出了繁榮興盛的氣象。不過,學界普遍認為,哈薩克“三玉茲分立”的局面,就是源於他的“分部而治”的政策。
所謂“三玉茲”,即:
- 拉玉茲(即大玉茲):主要分佈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和伊犁河流域,塔什干、撒馬兒罕等地亦歸其控制;
- 鄂爾圖玉茲(中玉茲):分佈在大玉茲之北,夏牧場在錫爾河中游及卡臘山脈一帶,冬牧場在託博爾河、伊什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
- 奇齊克玉茲(小玉茲):位於今西哈薩克地區。
2)策妄阿拉布坦的“復仇”
策妄阿拉布坦(?—1727,僧格之子)即位後,在1698年發動了對哈薩克汗國的首次討伐戰爭。對於發動征討戰爭的緣由,他還向清政府做出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簡單地說,就是哈薩克汗國背信棄義,不僅殺害了“送還頭克汗之子回國”的準噶爾使團成員,還頻繁劫掠自己的部眾,甚至還搶跑了自己的未婚妻。因此,他決定“是以興兵而往。”
從表面上看,策妄阿拉布坦的西征是為了復仇。不過,實際情況遠不止“復仇”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噶爾丹發動的針對喀爾喀蒙古和清朝的戰爭,使得汗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蒙受了巨大損失。與此同時,哈薩克汗國的綜合國力不僅得到了恢復,還不斷將牧地向東、向南推進,損害了準噶爾牧民的實際利益。另外,圍繞貿易城市以及財富、人口的爭奪,均是造成雙方兵戎相見的重要原因。
在1698年和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先後兩次進攻哈薩克汗國,並奪取了額爾齊斯河西岸及哈薩克草原的大片地方,勢力伸張到了錫爾河下游(今哈薩克境內)。
1716年,準噶爾主力部隊從伊犁河出發,向阿亞古斯河谷周圍地區的哈薩克人發動進攻,土爾扈特部與之遙相呼應,從西邊攻襲哈薩克。1718年,他們大敗哈薩克軍隊,使之退出了阿亞古斯河以西地區。
3)噶爾丹策零的:西部狂飆
到了噶爾丹策零(1695—1745,策妄阿拉布坦長子)統治時期,雙方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張。
1723年春,噶爾丹策零從額爾齊斯河抽調了大量兵力,對塔拉斯河谷的哈薩克人發動了突然襲擊。毫無準備的哈薩克人不得不捨棄牲畜、氈房和衣物四散棄逃,來不及逃走的,或被殺,或被俘,損失慘重。
對於這一場突然襲擊,俄國史學家如是寫道,“他們惴惴不安,倉皇逃命於各遊牧地之間,結果畜群倒斃,人們餓得奄奄一息,男人拋棄妻子兒女,讓他們聽天由命。”
1724—1725年,準噶爾軍隊佔領了土爾克斯坦(哈薩克首領駐地)和塔什干。1738年,噶爾丹策零擊潰並征服了大玉茲,並將中玉茲的一部分也收入囊中。那些不願向準噶爾汗國“表示臣服”的哈薩克居民,不得不向西遷移。
根據文獻記載,中玉茲的一部分移往撒馬兒罕,小玉茲轉移到了希瓦和布哈拉,大玉茲的殘部則遊牧到了忽氈——他們佔據了威海、裡海、烏拉爾河之間的所有草原,並在西伯利亞引起了新的部族騷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原本“互不統屬”的三玉茲決定團結起來,共同反擊準噶爾汗國。1726年,哈薩克人在薩雷蘇河中游偏西的佈雷塔河岸,擊敗了準噶爾軍隊;次年底,他們又在巴爾喀什以南重創準噶爾軍隊,並重新奪回了中、小玉茲的部分土地。
於是,噶爾丹策零決定徹底擊垮哈薩克汗國。1741年,他親率領1.5萬大軍攻入中玉茲,擄走了許多人和牲畜,並一直追擊到了奧倫堡。同年,他又派出兩路軍隊,一路進攻中玉茲,一路攻打小玉茲。其中,中玉茲的阿布賚汗也在戰鬥中被俘。直到1743年9月,經過雙方的反覆談判,阿布賚汗才“重獲自由”。
坦誠說,噶爾丹策零主導的這幾次進攻,對於哈薩克人而言是非常致命的。“十八世紀四十年代,衛拉特封建主所取得的勝利,暫時竟使哈薩克中玉茲各執政者變成了他們的藩屬和進貢者....中玉茲的大部分首領還要派遣自己的子嗣到準噶爾充當人質,方便準噶爾的控制”。
準噶爾汗國的衰落和哈薩克汗國的“反戈一擊”
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上層貴族們為爭奪汗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頻繁的戰亂,不僅讓各部人眾紛紛內遷附清,汗國的綜合實力也被大大削弱。與此同時,準噶爾汗國和哈薩克汗國的關係,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阿布賚汗的報復
利用準噶爾汗國的內訌的形勢,已經完成哈薩克“三玉茲一統”的阿布賚汗(1711—1781,出身中玉茲),開啟了針對準噶爾汗國的“復仇計劃”。
大約在1747年左右,他率軍擊敗了位於塔爾巴哈台山背後拉斯特一帶的土爾扈特人,並將這裡據為己有。次年,他又擊敗了前來“興師問罪”的準噶爾軍隊,並讓不少哈薩克部落回到了塔爾巴哈臺和巴爾魯克山一帶。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介入到了準噶爾汗國內部各派之間的鬥爭當中,進一步加劇了準噶爾汗國的崩潰。
1750年,終日不理政事的策妄多爾濟那木札勒(噶爾丹策零次子)被“庶長兄”喇嘛達爾扎(?—1752)取而代之,在被達賴喇嘛授以“額爾德尼喇嘛巴圖爾”的稱號後,成為了新的準噶爾汗。
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他早在1749年就向哈薩克汗國提出過聯姻請求,但未能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雙方原本劍拔弩張的仇恨態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1752年,在沙俄的支援下,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1723—1757,和碩特拉藏汗之孫)聯合達瓦齊(大策凌敦多布之孫),發動了意圖“擁立策妄達什(喇嘛達爾扎的幼弟)為新任準噶爾汗”的譁變。只不過,他們的陰謀並未成功。
譁變失敗後,狼狽的二人逃入中玉茲阿布賚汗處避難。出於利用準噶爾汗國內部矛盾來削弱其力量的考量,阿布賚汗不僅給予了二人較高的禮遇,還拒絕了喇嘛達爾扎讓其交出二人的要求。
在中玉茲避居一年多後,二人返回準噶爾汗國。1752年年底,阿睦爾撒納唆使達瓦齊暗選精兵,採取買通內奸和突然襲擊的手段,“順利”殺死喇嘛達爾扎,篡奪了汗位。
1753年夏,由於杜爾伯特部“不願臣服於達瓦齊”,達瓦齊和阿陸爾納邀請阿布賚汗出兵,合力攻擊位於額爾齊斯河流域的杜爾伯特部。很快,阿布賚汗抽調出5000名士兵,向杜爾伯特部發動了猛烈攻擊。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討過程中,哈薩克軍隊不僅破壞了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大片牧場,還擄走3000多名男女、兒童以及大批牲畜,使得杜爾伯特遭受到了極為慘重的損失,極大削弱了準噶爾汗國的內部力量。
一言概之,阿布賚汗的“復仇計劃”並不複雜,即透過“扶弱攻強”的舉措,削弱準噶爾汗國內部的凝聚力,使其不再能組織起強有力的力量“對付自己”。
2)準噶爾汗國的崩潰前夜
1753年10月,達瓦齊與阿陸爾撒納二人“分道揚鑣”,準噶爾汗國內部烽煙再起。不出意外,阿布賚汗再一次“深度參與”了進來。
二人鬧掰後,阿陸爾撒納馬上派遣其弟向阿布賚汗求助,請求他提供馬匹、駱和羊只,並許諾“以俘虜和武器”等作為補償。很快,阿布賚汗出兵大舉騷擾準噶爾汗國的西部邊境地區,迫使達瓦齊不得不分兵防守,給到了阿睦爾撒納“可乘之機”。
頻繁的征討,不僅讓阿布賚汗奪得了很多牲畜和俘虜,並實現了削弱準噶爾汗國的目的。“由於他們購買來的或其他方法弄來的許多財物和俘虜運到小玉茲(的舉措),成為了一本萬利的東西”,“因此哈薩克汗國的封建主們,一會兒‘幫助’這個準噶爾活動家,一會兒又‘幫助’另一個活動家,毎次都帶回大批牲畜和俘虜之類的戰利品”
一言概之,哈薩克汗國的“熱情幫助”,不僅極大地削弱了準噶爾汗國的實力,還使哈薩克人獲取了大量財物,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最終讓大玉茲擺脫了準噶爾汗國的控制。
3)準噶爾汗國的覆滅
1755年春,清朝南北兩路大軍五萬人,分別從巴里坤和烏里雅蘇臺出發,向準噶爾汗國的統治中心伊犁發起了總攻擊。與此同時,阿布賚汗與清軍“遙相呼應”,從西面進攻達瓦齊。在東西兩面夾擊之下,達瓦齊的軍隊迅速崩潰。伴隨著達瓦齊的兵敗被俘,準噶爾汗國的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不久,原本降清的阿睦爾撒納“復叛”,但很快便被清軍擊敗。成為孤家寡人的阿睦爾撒納,再一次逃到了阿布賚汗的賬下,並試圖借其力量與清軍相抗衡。此時的阿布賚汗,顯然沒有意識到清朝“平準”的決心,甚至還特意向清政府為其求情。
1757年初,清軍再度進剿,並派人到阿布賚汗處,要求他協助“抓捕阿睦爾撒納”。在經過一系列的斟酌後,阿布賚汗決定徹底“放棄”阿睦爾撒納。於是,當阿睦爾撒納再次逃遁至汗國境內後,阿布賚汗準備將其擒送給清政府。
窮途末路的阿睦爾撒納,最終只能與8個隨從“徒步夜走俄羅斯”。儘管他得到了沙俄西伯利亞總督的包庇,但在同年九月,就帶著自己“反清的夢想”病死了(拓展閱讀:讀書筆記:乾隆是如何搞定準噶爾汗國的?)。
在協助清朝平息了阿陸爾撤納之亂後,阿布賚汗決定“歸附清朝”。1757年,他率先上表以示“內附”。1771年,乾隆正式敕封為汗。這樣,準噶爾與哈薩克都成為清朝的“屬民”,其遊牧地也納入到了清朝版圖之內(拓展閱讀:什麼是“中國”:清朝皇帝眼裡的“中國”)。
尾聲
清朝統治天山南北後,採取了各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使當地局勢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基本穩定。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各種生產方式獲得了快速發展,人口總數、耕地面積總數、糧食總產量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併為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了比較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乾隆還針對準噶爾與哈薩克的關係,特意頒渝哈薩克汗國:“雖準噶爾素與哈薩克為仇,經平定之後,已降旨嚴禁準噶爾等不得肆意妄行,劫奪哈薩克人眾。爾哈薩克須各守邊界,不得妄行出境,劫奪準噶爾人等。”一言概之,在清政府的調解和安撫下,雙方逐漸中止了長達數百年的敵對行為,更沒有滋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而我們想說的是,長期的衝突和戰爭,不僅給兩族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難以癒合的創痛,更給了沙俄侵略西北的可乘之機。歷史事實說明,只有國家統一,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和共同發展,共同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抵禦外敵的入侵,保衛邊疆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拓展閱讀:一文縱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