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怎麼能成功呢?當年在石庫門,在南湖上那麼一條船,那麼十幾個人,到今天這一步。這裡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回答了這個問題,闡釋了百年大黨成功的奧秘。認真學習和深入領會《決議》精神,從百年曆史經驗中汲取前行力量,對我們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一、回望百年路,總結經驗是優良傳統
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南海接見李宗仁夫婦和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談話中,毛澤東同志問程思遠:“你知道我是靠什麼吃飯嗎?”程思遠一時茫然不知所措。毛澤東同志意味深長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黨一步步走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中國共產黨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後的紅軍來到井岡山,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怎麼辦?毛澤東同志在與王佐的攀談中,聽說了王佐的“師傅”朱聾子一句“名言”:“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所謂“打圈”,就是“官軍”上山時,他們往密林一鑽,沿著山繞幾個圈圈,就把“官軍”甩掉了。朱聾子的話,給了毛澤東同志莫大的啟示。毛澤東同志做了進一步發展:打圈是個好經驗。打圈是為了避實就虛,殲滅敵人,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強敵來了,先領他兜圈子,等他的弱點暴露出來,就要抓得準、打得狠,要打得乾淨利落,要繳到槍、抓到人。毛澤東同志依據《孫子兵法》上“走為上策”解釋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幹,這就是我們的戰術。”毛澤東同志這樣的總結經驗法,既形象,又生動,很快就被部隊接受。1928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前委擴大會議上作戰略報告時,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正是運用這樣一套游擊戰術,打敗了江西兩隻“羊”(江西兩隻“羊”指楊如軒、楊池生——楊如軒時任國民黨贛軍第九師師長十七師師長,楊池生時任湘贛兩省“會剿”井岡山前線總指揮),打退了蔣介石的四次圍剿,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也屢建奇功;紅軍做到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奈何不了的。
秋收起義失敗後,面對如何解決部隊思想混亂、組織紀律性差的問題,毛澤東同志給予及時總結,領導開展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上井岡山後,他又總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古田會議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
湘江戰役後,在危急存亡關頭,遵義會議集中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透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建黨以來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作出系統總結,為召開黨的七大創造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條件。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前黨的歷史,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對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評價,特別是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分清了是非,糾正了“左”右兩方面的錯誤觀點,統一了全黨思想,對推動黨團結一致向前看、更好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
……
以上種種,我們見證了“黨每前進一步,都進行總結反思”的巨大智慧和勇氣。正是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攻堅克難的法寶,我們黨才能在亂雲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才能帶領全國人民砥礪前行,抵禦一個又一個風險,打贏一場又一場硬仗,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二、應對大變局,總結經驗正當其時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從國際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國際格局劇烈動盪,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等,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鉅……這都警示我們,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審議透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可謂正當其時。
三、領航新徵程,總結歷史汲取前行力量
總結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那麼我們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什麼樣的智慧和力量呢?
一是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增強信心、鼓舞士氣。
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比如打贏脫貧攻堅戰,消除絕對貧困;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生態環境改變前所未有,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等等,這些變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可以感知的。
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我們創造了世界上不可思議的奇蹟,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等指標所體現的是不斷增長的綜合國力,代表著中華文明偉大復興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這些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讓我們繼續前行的底氣更足,信心倍增。而《決議》對黨一百年來奮鬥歷程的深刻總結,也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這些寶貴財富,增強我們繼續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二是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增強鬥志、錘鍊作風。
正是在百年的奮鬥歷程中,我們黨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理論聯絡實際、密切聯絡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形成了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以及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黨的這些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和偉大精神是“傳家寶”,蘊藏著真理的力量、實踐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都是激勵我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
進入新時代,雖然與戰爭年代相比,不聞金沙水拍,但同樣要闖激流險灘;未見大渡橋橫,但依然要敢斬關奪隘。新的征程上,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諸多矛盾疊加、風險挑戰增多,必須傳承和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從偉大勝利中激發奮進力量,從彎路挫折中吸取歷史教訓,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是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增長智慧、凝聚力量。
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鬥,在進取中突破,於挫折中奮起,從總結中提高,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決議》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指導意義的十條歷史經驗: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於鬥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這“十個堅持”,深刻揭示了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深刻揭示了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深刻揭示了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深刻揭示了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根本途徑。
黨的經驗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書本上抄來的,“十個堅持”是我們黨在歷經艱辛、飽經風雨的長期摸索中積累下來的,飽含著成敗和得失,凝結著鮮血和汗水,充滿著智慧和勇毅,來之殊為不易;是把握歷史大勢,準確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回答“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和“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一把“金鑰匙”,為我們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奮力開創未來提供了科學準確的解題思路。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不僅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而且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從中汲取智慧,指導實踐,奮力推動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走在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新的趕考路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必將凝聚起百年大黨的智慧和力量,引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歷史大潮中勇往直前,勢不可擋。
(作者:劉興春 大興區委黨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