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國
曾經橫行青藏的和碩特汗國及東察合臺汗國脫胎而來的伊斯蘭教的天堂-葉爾羌汗國均亡於一個帝國之手-即準噶爾汗國。
現在有兩個詞比較流行“亮劍精神”。
電視劇不去多說,至於這種亮劍精神不外乎是;古代劍客在與對手決鬥之時,哪怕技不如人,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哪怕倒在對手劍下,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的實質。
這種精神為人們所神往,也襯托出當下對拼搏精神的所剩無幾。
漢唐為人們所仰慕,也正是對那個時代強悍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向往之。
也有人認為,在技不如人或實力不足以強大之時,貿然亮劍只會招致對方的打擊。
在這個時候,最好的策略是韜光養晦,暫避鋒芒,尋求時機一擊命中,這才是真正的亮劍精神。
漢高祖向匈奴和親,唐太宗向突厥稱臣,均是如此,如同成吉思汗,在成為一代天驕之前,亦向扎木合與王罕求好。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的這種亮劍精神層出不窮,面對人口比他們多,幅員比他們廣,科技比他們發達,軍隊比他們訓練有素。
他們一次次亮出自己的利劍,創造了無數傳奇,同時也刺激了眾多為反抗他們的征服而亮出迎戰之劍的英雄。
17,18世紀之時,遊牧民族馳騁於天地之間的好日子到頭了,一個個近代國家的興起,使得他們再沒有了亮劍的機會。
大多數遊牧民族安於現狀。
但是也有例外,總會有“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的刺客,為了尊嚴,寧可倒下。
準噶爾汗國便是這個例外,身處俄羅斯與大清之間,明知對手強大,卻頻頻亮劍,不甘心弱小,直至國滅種亡。
準噶爾汗國的建立,在明清之際的蒙古諸國中,最為撲朔迷離。
《蒙古民族通史》,把汗國的建立定在1678年(康熙17年),以噶爾丹打敗自己的嶽祖父厄齊爾圖徹辰汗為標誌。
勒內.格魯賽的《草原帝國》,把汗國建立的時間提前到1634年(崇禎7年),建立者是噶爾丹的父親-巴圖爾琿臺吉。
日本學者若鬆寬在《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中,與格魯賽的說法相同,認為巴圖爾琿臺吉繼承父親哈喇忽剌的事業,在1634年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蘇聯學者伊.亞.茲拉特金在《準噶爾汗國史》,也將汗國的建立時間定在1635年。
二:分封諸子
衛拉特人在北元時代一度成為掌控整個蒙古命運的力量,幾乎壟斷了“太師”這一職位,對於可汗有生殺予奪的權力。
到了脫歡,也先父子時代更是登峰造極,也先甚至自立為汗。
但在也先之後,衛拉特人一蹶不振,被蒙古的中興之主達延汗打擊的一敗塗地,向西遷移,離開了蒙古中心,來到了現在新疆北部的外蒙古西部地區。
達延汗發揚“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將幼子格森扎封在今天外蒙古一帶,這裡與衛拉特人為鄰。
格森扎的7個兒子先後繼承了他的屬民,其中,第三個兒子諾諾和之子阿巴岱悍勇絕倫,從14歲起便頻頻攻打衛拉特人,27歲時粉碎了衛拉特人的反抗,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派自己的兒子錫布古泰為衛拉特人的監製官,以“琿臺吉”為稱號。
這是“皇太子”的音譯,在此時,便是“副王”之意。
阿巴岱征服後,在原蒙古帝國首都和林修建了額爾德尼昭,並接受了前來拜謁的三世達賴喇嘛賜予的封號,開始稱汗,其子孫從此時代便是喀爾喀左翼的土謝圖汗。
但衛拉特人絕非認命的羔羊。
1588年,阿巴岱去世,衛拉特人群起反抗,殺死了統治他們的“琿臺吉”錫布古泰,恢復了獨立。
左翼土謝圖汗沒有能力鎮壓,他們的長兄部落,格森扎的長子艾斯海之孫賚瑚爾出兵進攻衛拉特,獲勝後,四部衛拉特於1606年被迫簽署合約,承認自己是賚瑚爾的屬民。
賚瑚爾及其子孫世代成為喀爾喀右翼的扎薩克圖汗,他學習阿巴岱,派自己的堂兄弟碩壘烏巴什統治衛拉特人,仍以“琿臺吉”為稱號。
統治衛拉特人的琿臺吉政權一般被稱為“託輝特部”。
於俄國交往時,稱為“阿拉坦汗”,因此俄國曆史稱其為“阿拉坦王朝”,碩壘烏巴什為第一任“阿拉坦汗”。
阿拉坦王朝歷史達61年,強盛時期,不但衛拉特人受其統治,而且歸併了整個南西伯利亞。
而準噶爾汗國便是在反抗阿拉坦王朝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