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的“五嶽”盡人皆知,但云南的“五嶽”“四瀆”卻鮮有人知。其實雲南“五嶽”的歷史也十分久遠,公元794年,久與吐蕃結盟的南詔國重新與大唐修好,仿效中原“五嶽”“四瀆”的傳統,封境內五座高山為五嶽,封四條大河為四瀆。南詔的五嶽四瀆之說,表明了南詔國嚮往中原文化的心態,是中原文化淵源流長的象徵,其意義也許不下於有名的德化碑。
五嶽四瀆的說法,現在不但別的人不知道,連雲南人也知之甚少。我在雲南呆了這幾年,有時和人談起這個話題,連大學搞地理的教授都說:還有這種說法?所以,我想談一談,也算是雲南人的文化自信吧。
雲南的五嶽分別是:中嶽點蒼山,西嶽高黎貢山,南嶽蒙樂山,東嶽烏蒙山,北嶽玉龍雪山。四瀆分別是:怒江,瀾滄江、漾濞江和金沙江。
點蒼山名氣最大,它雄偉壯麗,橫亙在大理境內,蒼山雪與洱海月一起,上演了一部幾億年的山海傳奇,即使頭頂白雪,也依然貪戀水中那一灣新月。到了大理,抬頭就是點蒼山,十八條溪流如同相思的淚水,湧到清麗的洱海去。
高黎貢山被稱為"世界自然博物館"和"世界物種基因庫"。"植物活化石"杪欏撐起一片天地,延續著恐龍的"綠色夢";是生命的避難所,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是哺乳類動物祖先的發源地"、堪稱人類的雙面書架。如果你去騰衝,別忘去大熱海,那高聳入雲的,就是咱們最好的家園高黎貢山。
蒙樂山就是現在的無量山,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雄、奇、險、秀。我曾因工作的關係路過一次,驚詫於那滿山的蒼翠和隨處可見的飛瀑,傳聞中的山頂洞人就是沿著無量山麓,一步步從非洲走向了中原腹地。
玉龍雪山是納西人的保護神,隨著時令和季節的變化,玉龍雪山也千姿百態,時而云束山腰,時而頭披白紗,有時金色的陽光輝映,整個雪山霎那間又如抹上嬌羞的絤紅,真是移步換形,人隨景走。
第一次知道烏蒙山是在偉人的《長征》詩裡,一直不知道所謂“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泥丸”到底是什麼,去會澤時正逢下雨,一步一滑,紅色的膠泥累累沉沉,忽然明白了泥丸到底是何解。
以上五嶽,我去過四嶽,唯有高黎貢山還沒有拜訪,有機會一定去轉轉,也算我的雲南之行圓滿了。
(這張是我拍的,轉發請註明)
“瀆”就是大河的意思,關於四瀆的說法,現在很少有人提了。不學歷史的人連中原的四瀆都弄不清楚。雲南境內,金沙江、怒江、瀾滄江號稱“三江並流”,早已成了著名的世界地理遺產,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漾濞江雖然知道的人較少,但有名的洱海卻透過西洱河匯入漾濞江,做為瀾滄江在雲南的最大支流,並稱四瀆,就如同現在的濟水也名列中原四瀆一樣。其實,雲南何止這四瀆?有地理書上說,其實雲南並非三江並流,若是加上同樣從北向南的獨龍江和紅河,整個雲南境內才是真正的五江並流呢!何況,還有從西向東的南盤江,那可是堂堂正正的珠江正源啊!
不到雲南不知道,原來雲南還是個缺水的地方,雖然河湖眾多,但是很多地方存不住水。我曾經到過三江並流的“蘭坪”,乾熱的河谷中竟然長滿著仙人掌,那可是耐旱的植物啊。如果要我選擇植物來代替雲南人,我會選擇仙人掌,憨厚,忍耐,而且還有點兒小刺。
走進雲南,走進雲南綠綠的大山,走向雲南彎延的河流,雲隨山走,雲隨河流,正如某個廣告詞而言:雲南只有一個風景區,她的名字叫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