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中,小倩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一直學習努力刻苦,考上大學後,在宿舍是舍長,在班級是班長,在學校是學生會會長。雖然大學一年學費就要一萬九千多,小倩每月生活費也要一千五,但看著懂事的孩子,父母心裡都是甜的。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小倩父母怎麼也想不到,女兒的一個做法把他們拖進無盡的深淵。
剛進大學校園的小倩,帶著對生活的無限憧憬努力著。
而到了大二的時候,學校的課程明顯少了許多,小倩空閒的時間也多了起來,於是她開始用父母給的生活費和同學出去玩,旅行。漸漸地小倩發現那僅有的生活費對於她來說太微不足道了。有一次,她相中一雙鞋,但手裡的錢根本不夠,小倩絞盡腦汁想怎麼辦時,突然想起另一宿舍的同學說過可以透過手機App申請到貸款,於是她報著試試的想法,用自己和父母的身份證,還有手機號輕鬆地就貨了一千塊錢出來,這下可把小倩高興壞了,原來錢這麼容易就到手了,從此,小倩開啟她“校園貸”生活模式。
喜歡的衣服,買。相中的名牌包包,買。高檔化妝品,買。旅行,必須吃好的,住好的。朋友圈各種“曬”自己高品質的生活。據小倩媽媽說,家裡女兒的衣服堆成山,幾千一套的化妝品,媽媽幾十歲的人,工作半輩子都不敢企及。小倩卻花的開心,用的心安理得。
直到小倩同學打來的一通電話,才徹底暴露她“校園貸”的真面目。她的同學打電話給小倩父親,稱小倩欠他五萬塊錢,希望小倩父母能儘快還給他,如果不還就來家裡鬧事。當父母向小倩求證這件事的時候,小倩竟失口否認了這件事,並告訴父母別搭理他那同學。
但事情不可能就這樣結束,小倩同學又打來電話,說小倩利用他的手機號向平臺借款五萬元,平臺每天打催繳電話,嚴重影響他的生活,他也沒辦法。
在父母的一再追問下,小倩承認了貸款的事,父母雖然心痛,兩人一個月只有七千的收入,給小倩每月一千五的生活費,還要還房貸,但心痛女兒,透過校方介入調節,還是把錢還了,這事才算了結。
這件事後,沒過多久,父母的手機被催還貸資訊打爆了,從幾十塊,幾百塊,上千塊乃至上萬的催貨資訊源源不斷的進入手機。父母這才明白,小倩欠的可不只一筆兩筆貸款。母親想過報警,但父親阻止了,希望給女兒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就一直在還一筆又一筆好象看不到頭的催貸資訊。
更讓人費解的是,就在父母省吃儉用,拼命打工,債臺高築的時候,小倩竟然不知悔改,還在不同的平臺繼續“貸”。
父母和小倩長談了一次,問她膽子為什麼那麼大,敢借那麼多錢出來消費?小倩卻輕描淡寫地說不想過父母一樣的生活,年輕時不享受,老了動不了了沒辦法享受。她想提前消費享受生活。當父母問她究竟欠了多少錢時,小倩一臉無所謂地表示自己沒算過,具體多少自己也不知道。
短短兩年間,父母就幫她還了二十幾萬,還不算手機裡侍還賬單和沒收到的催貸資訊。
父母問及小倩借款時沒考慮到期怎麼還嗎?小倩竟說沒想過。
小倩自己說,後來的時候,她也自己想過辦法,想還貸款。和其他同學學做化妝品等微商,但一通折騰下來,一兩萬投入了,發現上家發的截圖都是假的,軟體p的。產品不是自己吃,就自己用了,反正自己消費了。錢沒掙到,債卻又多了。她也不想實實在在的去面對,只能父母頂著壓力一點點幫她還。
小倩並沒有對自己的行為表現的有多後悔,她也不承認是自己的虛榮心在作祟,讓她一步錯,步步錯。她有向父母保證不再“貸”了,但母親還是持有否定態度,不認為她能改正。
小倩的行為也不能單單歸就於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但他卻實有些價值觀的缺失。年級輕輕透支的不僅僅是金錢,更多的是透支自己的信譽,透支自己的名譽,最後透支自己的人生。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