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國家釋出雙減政策,校內校外兩手抓,為學生和家長減負。12月又公佈了多組雙減成效數字,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72.7%的家長反映教育焦慮有所緩解。
業務教育階段的雙減,去焦慮看起來顯得卓有成效。那麼在義務教育之外,低齡兒童的教育內卷好像並沒有因此減小。
北京市委市政府日前就出臺了《關於最佳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簡稱《方案》),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幼兒園在滿足3至6歲幼兒入園的基礎上,開設託班招收2至3歲幼兒,提供托育服務。這樣的內容是在國家“三胎政策”下的必然之舉,但是否會引發教育內卷的提前,也值得我們深思。
很多家長應該都聽說過幼兒園“小學化”,就是指幼兒園不管是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室佈置,還是在評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與小學看齊。也就是說讓孩子在不合適的年紀提前適應小學學習氛圍,甚至學習小學知識內容。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內卷很是相似呢?
但家長們要知道,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顯然要更大。首先,幼兒園“小學化”屬於過早、過度教育,會導致幼兒壓力增大,如果壓力大了,孩子會有緊張和不安全感,體內會釋放一種激素,像酸液一樣流遍整個大腦。這種激素對人體不利,尤其傷害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神經。激素會使得邊緣神經系統的神經樹突不再生長,這樣就不可能建立暫時神經聯絡。於是就在大腦中留下除不掉的印記,孩子就會產生消極的思維、行為、情感,並且會持續終身,表現為自閉症、抑鬱症、情緒困擾、行為問題、多動症、抽動症以及一些成癮行為。孩子為什麼越來越遲鈍?為什麼感覺傻了、書呆子了?就是這個原因。
其次,過早學習寫字影響幼兒手骨骼、脊柱的發育和視力健康。書寫漢字需要44條精細肌肉協調運作完成。幼兒小肌肉發展較晚,幼兒手部精細動作比較笨拙,不協調,幼兒在寫字時會感到很吃力,加上幼兒的手部骨骼也處在生長髮育期間,寫字多了,不僅肌肉疲勞,甚至還會引起指骨畸形。如果幼兒長時間寫字,難以保持正確的坐姿,而容易形成弓腰,扭坐等不良坐姿,進而可能導致脊柱變形。幼兒階段,其視力處於不斷髮展的時期,而幼兒視力只有0.6到0.8,如果長期讓孩子寫字的話,對孩子的眼睛影響很大,不僅眼睛疲勞乾澀,而且視力也會下降。所以對孩子寫字不要操之過急。
最後,過早學習計算影響幼兒思維發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數學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算式對幼兒來說太抽象。舉例說明,曾經有一位教授問一個孩子:3+4等於多少,孩子一口氣報出來7。教授繼續問,3可以表示什麼?孩子說,3可以表示3只小鳥,因為3像小鳥;4可以表示4面紅旗,因為4像紅旗。“那3+4表示什麼呢?”孩子說:“3+4表示3只小鳥加4面紅旗。”乍一看這個孩子是呆板不會變通,其實反映出來的是他對數字和數量關係的不理解。你說他會計算嗎?會,他確實知道3+4=7。但是他會數學嗎?不會。孩子進入小學學習計算,並不是要記住算式本身,而是要能理解抽象的算式,能在任何一個具體情境中代入抽象的數量關係。也就是說,要讓孩子明白,算式不是憑空捏造而來,它與實際生活是相關聯的。不能用抽象思維思考的孩子,應對純粹的計算題還很輕鬆,到了中高年級要使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應用題),往往會感覺吃力——他們常常無法將數字、公式與實際的數量關係迅速地對應起來。此外,過早地學習計算,孩子會覺得上課內容都學過了,聽不聽講無所謂。這樣沒有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到三年級之後就容易落後。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待,這些良好的願望本身固然沒有什麼錯,但是家長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是:意識決定不了物質,客觀世界不會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廂情願是不現實的。家長們要用平常心看自己、看孩子。應該合理期待孩子,讓其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地長大,不要迷信和盲從。培育孩子真善美的價值觀,發展生存能力,建立自信和自尊,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與合作,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豐富個性化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髮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好奇、探索、樂於學習的動機,使孩子充分享受成長的快樂,這才應該是家長追求的最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