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梓健
跳躍動作作為花樣滑冰最重要的動作要素之一,競技性強,無疑是花滑的“實力擔當”。一次完整的跳躍要求選手跳到空中、迅速轉體,在完成至少一次的旋轉後落冰。三週跳便是指選手要在空中完成三次旋轉。
比賽過程中,選手完成三週跳後,現場計分屏或電視螢幕上會打出3A、3Lz、3F、3Lo、3S、3T等不同字樣,這表明同樣是三週跳,跳躍方法不同,難度不一,對應著不同的分值。區分跳躍方式也就成為看懂比賽分數的基礎。
花樣滑冰的跳躍動作可以歸為兩大類:點冰跳與刃跳。
點冰跳是靠冰刀前端的刀齒點冰起跳,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點冰跳包含後外點冰跳(Toe loop jumps)、後內點冰跳(Flip jumps)、勾手跳(Lutz jumps)三種。以逆時針跳躍選手為例,後外點冰跳是選手向後起跳,左足刀齒點冰、右後外刃起跳。後內點冰跳和勾手跳都是向後起跳、左腳滑行、右腳點冰起跳的跳躍,如果起跳時左腳為內刃,即為後內點冰跳,如果起跳時左腳為起跳外刃,即為勾手跳。
刃跳沒有點冰動作,需要依靠慣性起跳。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包含後內結環跳(Salchow jumps)、後外結環跳(Loop jumps)、阿克塞爾跳(Axel jumps)三種。後內結環跳和後外結環跳都是刃起跳且向後滑行起跳的跳躍,不同的是後內結環跳起跳時用的是左腳內刃,而後外結環跳起跳時用的是右腳外刃。阿克塞爾跳不同於其他5種跳法,它是唯一一種向前起跳的跳躍,而且由於起跳方向與落冰方向相反,空中旋轉比其它種類的跳躍要多出半周,故被認為是旋轉週數相同的情況下6種跳躍裡難度最大的。
在如今的賽事中,三週跳可說是“標配”,但在1948年的聖莫里茨冬奧會上,才首次有運動員在比賽中完成兩週半跳。4年後的奧斯陸冬奧會,美國運動員理查德·巴頓創新完成了後外結環三週跳,這個動作是三週跳動作的鼻祖。
北京冬奧會上,將有運動員向阿克塞爾四周半跳發起衝擊。屆時,觀眾將可能看到4A出現在螢幕上。百年來,跳躍動作的技術突破,正是花樣滑冰運動最具競技性、最打動人心的部分,它既是一瞬間的綻放,又是長久磨礪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