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軍在佔領華北地區後開始實行“以戰養戰”政策,在當地肆意搶奪生活物資。
但是長年的戰火以及頻發的自然災害,讓這裡的糧食產量逐年下降。
為了能向軍隊提供糧食,日軍決定低價向百姓們出售化肥。然而百姓們卻是一點都不買賬,前來購買的人寥寥無幾。
冀中根據地的八路軍得知這個訊息後,立刻派出一支小隊前去收集材料。誰知恰巧在一片農田裡發現了幾袋被丟棄的化肥。
本著提高根據地收成的想法,他們便把這幾袋化肥全都運了回去。
為了能讓這些化肥發揮最大的貢獻,根據地的化工專家汪德熙開始對其成分進行研究。
在經過研究後,他發現這些化肥的成分並不簡單,甚至還十分激動地說道:“這簡直就是在給我們送炸藥!”
那麼,汪德熙究竟用這些普普通通的肥料研究出了什麼?對於我軍又有著怎麼樣的影響呢?
日軍強賣化肥
1937年7月,日軍對中國發起了大規模的侵略,在中國的土地上大肆屠殺無辜百姓,搶奪糧食和錢財。
讓中華大地的土地是民不聊生,百姓們食不果腹,不僅要忍受著戰火,還要忍受著日軍的欺壓。
日軍在佔領一個地區後,便會命令當地的百姓,把所有的錢財和糧食上交。
不僅如此,日軍還會強行霸佔百姓們的土地和房子,讓他們給自己幹活,提供糧食。
到了1938年,日軍佔領了華北地區,便打算在這裡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開始大肆掠奪百姓家中的各種物資,不管是活的牛羊豬雞,還是小麥糧食。
日軍統統都不會放過,全都裝進了自己的口袋裡。
然而華北地區長年受到戰火的侵擾,民生凋零,再加上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百姓們種的糧食可以說是顆粒無收。
沒有糧食,日軍還怎麼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
為了解決這件事,駐華北地區的日軍軍官們,還特意召開了一個會議,尋找解決這件事的辦法。
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後,他們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那就是將佔領區內的化肥,以低價向百姓們出售。這樣不僅能夠促進糧食的生長,還能夠搜刮一筆錢財。
為了讓百姓們前來購買化肥,日軍還特意找來了幾個商販,在大街上宣稱他們所售賣的化肥有多好。
“哎,快來看一看,瞧一瞧,便宜的好化肥啊。保你家的糧食長到兩米高,保你家的耕地不板結。”大街上,商販扯著嗓子叫賣化肥。
可過路的人,也只是嗤笑一聲,然後就匆匆離開,連看都不看一樣。
百姓們對於日軍的小伎倆是心知肚明,自己花錢買化肥,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再讓日軍給白白搶走。
他們可不是冤大頭。
更為重要的是,日軍在售賣時,還要求必須拿著現錢來買,不允許打白條。
百姓們本就因為日軍的壓迫,日子過得非常窘迫貧困,哪裡還有錢去買這些化肥。
在叫賣了幾天之後,前來購買的人寥寥無幾。
惱羞成怒的日軍,對著這些商販就是一頓臭罵,甚至有的日本人還拿起棍子往他們身上抽打。
這下,原本就憋了一肚子氣的商販們,徹底被惹怒了。他們決定不再像以前那樣幫著日本人,有的人為了躲避日軍的報復,帶著全家老小逃到了外地。
最後無計可施的日本人,只能將這些化肥扔掉。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隨意丟棄的化肥,居然成為了八路軍向他們反擊的裝備。
1938年4月份,我軍冀中根據地的軍工專家汪德熙帶隊在外收集物資和原料時。
無意中在一片田地裡發現了,幾袋被人遺棄的化肥。
當時隊伍中的一些人感到非常高興,如果把這些化肥帶回去,說不定還能促進根據地的糧食產量。
更何況,還不用花錢。
然而汪德熙卻是非常謹慎,他擔心這是日本人的埋伏。因此先是讓其他人都往後退,自己這是小心翼翼地上前檢視。
等到汪德熙確認了這只是幾袋普通的化肥後,他才讓人把這些化肥運回根據地。
在把化肥運回根據地後,組織就給汪德熙安排了一項任務。
那就是研究一下這些化肥的主要成分,以及要怎麼使用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功效。
在當時,根據地裡像汪德熙這樣的理工人才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因此研究化肥成分這項重要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雖說化肥和軍工生產沒有多大的聯絡,但總歸是有些相似之處的。
在經過幾天的研究之後,汪德熙發現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訊息。
那就是在日軍丟棄的這些化肥當中,含有豐富的硫酸鉀成分。而巧的是,硫酸鉀正是製作烈性炸藥的重要成分。
很快,汪德熙便拿著研究成果,找到了根據地的領導,將這件好訊息告訴他們。
並且他還非常高興地說道:“這些可不是普通的化肥,而是日本人送給咱們的武器炸藥啊!”
根據地的領導聽完汪德熙的彙報後,內心也是非常的激動,拍著他的肩膀不停地說道:“我就知道你肯定行,當初讓你來我們根據地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化肥變炸藥
從這些化肥當中,發現了硫酸鉀的成分後,汪德熙便開始研究如何讓這些化肥變成炸藥了。
可日軍的這些化肥當中有非常多的雜質,需要進行提純、分解等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化學反應。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根據地的條件非常的艱苦,汪德熙平常工作的地方就在一個老鄉的家裡,一旁的小房間就是他們的實驗室。·
更不用說像試管和蒸餾瓶這樣最為基本的化學裝置了。院子裡擺放的幾十口大水缸就是製造硫酸的生產線。
艱苦的環境和經驗的缺乏,一度讓汪德熙的工作陷入了困難當中。
眼看著敵人給送來了裝備,可自己卻怎麼也研究不出來,汪德熙的心裡感到有些愧疚。
為了能儘快研究出炸藥,汪德熙整體都待在實驗室裡不出來,有時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連飯都不吃了。
最後,還是根據地的其他同志看不下去了,強行將他從實驗室裡帶出來,讓他吃東西。
可還沒吃幾口,汪德熙就放下筷子,準備回到實驗室裡繼續研究。
一旁的同志急忙拉住他說道:“哎,把飯吃完才能走。”
“我吃飽了,我得趕緊回實驗室了。”汪德熙十分焦急地說道。
“我知道你是想快點研究出炸藥,給戰士們提供武器。但你也得吃飽了才能有力氣幹活。”說著,他便將筷子重新遞給了汪德熙。
汪德熙接過筷子又吃了幾口,腦子裡想的還是研究的事情。
突然,汪德熙突然扔掉了手裡的筷子,十分激動地說道:“我想到辦法了!”
然後,便急忙回到了自己的實驗室,拿出紙筆開始寫信。
寫完後,汪德熙便找到根據地的領導,向他申請把這封信寄給自己在大學期間,關係不錯的外籍老師,希望對方能夠給自己提供一點經驗。
很快,這封信便送到了那位外籍老師的手裡。只不過這封信在到達外籍老師手裡之前,經過了日本人的手。
這一點,汪德熙當然也事先預料到了,但是他卻是一點也不擔心。
因為在這份信當中,汪德熙只是簡單地詢問了一些化學問題,例如鉀肥該如何進行提取和結晶。而且汪德熙採用的都是英文,信的末尾,他還詢問了一下老師的身體和最近的生活。
日本人在截獲這封信時,仔細查看了好幾遍,並沒有發現有什麼問題。這才把信悄無聲息地送到了外籍老師的手裡。
就這樣,汪德熙在外籍老師的幫助下,和根據地的其他同志們一起將這些化肥變成了炸藥。
在研究出炸藥後,汪德熙便拿著一小部分炸藥,在附近的一個村子裡進行試驗。
只聽“砰”的一聲響,一塊巨大的石頭就被炸出了一個深坑。
汪德熙和其他的同志們,看到這一幕激動得熱淚盈眶。
隨後,汪德熙便帶領著一個小隊,化身成農民來到敵佔區購買這些化肥。
日軍在看到有人來購買化肥時,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
殊不知,這些化肥在之後會變成對付他們的武器炸藥。
在買到化肥後,汪德熙和其他人連夜將東西運到了根據地,緊接著便投入到製作炸藥的工作當中。
不久後,一批威力巨大的炸藥武器就製作完成了。
這下,翼中根據地生產的炸藥,就取代了以往的黑火藥,被填充到八路軍戰士們的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中,成為了他們的新武器。
這下,戰士們跟日軍交戰時,變得更加勇猛了。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翼中日軍的傷亡人數直線上升。氣得日軍直跺腳,但又不知道我軍是如何擁有這麼多炸藥的。
而在根據地裡,汪德熙和其他研究的同志可是成為了大功臣,戰士們一見到他就不停地誇讚他們,如果不是他們研究出了威力巨大的炸藥,戰士們也沒有辦法消滅這麼多的日軍。
聽著戰士們講述在戰場上,跟日軍拼殺的畫面,汪德熙是既興奮又感慨,腦海中不禁回想起了自己來到這裡時的場景。
清華學霸變身軍工專家
汪德熙出生在北京一個富裕的家庭當中,從小在學校裡的成績就是名列前茅。並且他還對科學和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
到了1931年,汪德熙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化學系。在大學期間,汪德熙一直保持著勤奮好學的習慣。
每天他總是最早進入圖書館,最晚一個離開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汪德熙得到了他的老師葉企孫的賞識,兩人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
畢業之後,他選擇繼續在清華大學杜研究生,更是在著名的化學家張大煜的指導下發表了論文,震驚了當時化學界的眾多人士。
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人民群眾,在華北平原上建立起了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而在建立之處,根據地的條件非常艱苦,就連彈藥武器都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日軍那裡繳獲來的。
可以說根據地的每一個子彈,都沾著戰士們的鮮血。
為了能夠給戰士們提供武器,根據地的一些同志開始嘗試建立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軍工廠。
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相關的專業知識,根據地的同志們在製作的過程中出現失誤,連人帶屋都被炸飛了。
有了這樣的事情,根據地的領導人迫切的希望這方面的專家,能夠來支援。
一些愛國人士得知這個訊息後,紛紛剛來支援。葉企孫也不例外,他的學生熊大縝,原本是要準備去德國留學。
但就在出發前的幾天,他卻突然告訴葉企孫,自己要去華北根據地支援共產黨,幫助他們共同抗日。
得知這個訊息後,葉企孫是既欣慰又感慨,同時他還想到了自己的另外一個學生,汪德熙。
於是他便找來了汪德熙,跟他說起了這件事,並詢問了他的意見。
汪德熙聽後,十分堅定的說道:“我求學的目的就是保家衛國,如今國家有難,我當然是義不容辭。”
看到了汪德熙的決心後,葉企孫便幫他聯絡到了冀中根據地的地下同志,並且還讓他以偽裝成傳教士前往。
為了避免汪德熙的家人擔心,葉企孫謊稱他是去天津教書,同時每個月定期給他的家人匯錢。
等汪德熙到達華北根據地時,正巧遇到隊伍中的其他同志在研究氯酸鉀炸藥的穩定性。
汪德熙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於是立刻向他請教該如何控制氯酸鉀炸藥的爆炸。
這對於汪德熙來說並不是一個難題,只要採用最為簡單直接的辦法,砸炮進行檢驗就可以了。
不僅如此,他在穩定氯酸鉀炸藥的同時,還不斷改進配方,提高炸藥的威力。
而當時汪德熙和其他同志所採用的儀器,僅僅是白鐵皮做成的一個隔水加熱的套鍋,與正規的恆溫加熱儀器有幾分相似。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他們製作出了威力巨大的炸藥,同時還給根據地的戰士們進行了氯酸鉀炸藥的知識普及。
正是因為有了汪德熙和其他愛國人士的加入,八路軍的兵工廠才會日漸強大。
從回憶中回到現實的汪德熙,看著戰士們的笑容,心中感慨萬千。
有了武器後,根據地的領導人便準備對日軍發起反擊。
1938年9月,汪德熙帶領兩個爆破小組來到保定以南,準備試驗一下新研究的烈性炸藥。
而試驗的目標則是,日軍專門用來給軍隊運送物資的鐵道。
為了能夠更好的將這段鐵路給炸燬,汪德熙親自把12個炸藥筒埋到了一根鐵軌下面。
隨後,把電線拉到200米意外的玉米地裡,一行人趁著夜色埋伏在附近的玉米地裡。
然而一直等到了後半夜,也沒見日軍的火車開過來。就在眾人疑惑的時候,只聽不遠處傳來了汽車的聲音。
眾人緊張的望去,原來是一輛裝甲巡道車,緊接著鐵路上又傳來了轟隆隆的聲音。
聽到聲音,汪德熙和其他人瞬間激動起來。
原來日軍每次有重要的軍佇列車經過的時候,他們都會先派汽車和裝甲車在前面巡視一番。
等到確定附近沒有危險的時候,他們才會讓軍佇列車經過。
就在汽車過去不久後,日軍的列車從不遠處緩緩駛來。汪德熙透過玉米葉子的縫隙死死地盯著火車頭。
等到火車頭行駛到之前設定的位置後,汪德熙立即按下了手中的引爆器。
緊接著就是一聲巨響,列車的整個車頭歪著身子衝出了軌道,側翻著向前衝了一段後,後面的所有車廂歪七八扭的擠成了一團。
汪德熙一看成功了,也不顧上慶祝,抱起一旁的引爆器,和其他同志一塊向隱蔽處撤退。
這次的行動,震動了整個華北日軍。
到了這一年的年底,汪德熙覺得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想要離開根據地繼續回到學校唸書。
儘管根據地的其他同志們極力挽留,汪德熙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還說道:“我已經在這裡灑下了種子,相信我離開之後,這顆種子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而我則是要為這棵大樹尋找更好的未來。”
事實證明,汪德熙的選擇是沒有錯的。
在新中國成立後,汪德熙憑藉著自己的知識,為我國研製原子彈、氫彈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