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提問:
今天晚上跟爸爸吵了一架,難受的哭了一晚,故事背景是我公務員考試失利,表姐給我找了一份工作,但是我卻遲遲不肯下定決心選擇。
去年大學畢業以後工作一直不順,過年時在家人的勸說下考了公務員,結果進了面試最終還是被刷了。現在又進入了迷茫期,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所有人都說讓我考司法考試,讓我下年接著考公務員,讓我現在先找份工作幹著,邊工作邊讀書……他們的建議聽起來都是那麼合理,那麼正確,可是為什麼我的心裡老是在逃避,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做才對……
小時候,一年級的第一次考試考了雙百讓我一下子成了名人,所有人都誇我,我成了模範生,成了好孩子,從此以後班級的每一次考試第一一定是我。就這樣,一直到了六年級,新老師每次問你們班誰什麼什麼最好,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的名字,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對這種感覺卻越來越想要逃避。
六年級的下半學期,我轉到了另一個學校,完全陌生的環境,離開了從小長到大的朋友,讓我一下子手足無措。我從一個小明星成了一個話都不敢說的普通學生,甚至還曾受到過排擠。不知道是不是從那時開始,我慢慢變了,以前身邊一堆朋友的我需要好長時間才能交到一兩個朋友,我變得不愛說話,心裡誰都看不起但卻又誰都怕。我變得越來越孤獨,渴望著像其他人那樣身邊一堆朋友說說笑笑,但又覺得那麼的難以融入人群。所以我學會了一招,那就是不去在乎,就像自己心裡有個開關一樣,本來可以感受一切的,漸漸的我把它關掉了。我裝作把心思全都用在學習上,這樣我就可以不用交朋友啦,人家也不會覺得你孤僻,只會說你只知道學習,呵呵。。所以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到大學都一直是前幾名,雖然高考失利,但是大學也一直都有拿獎學金。
現在我走上社會了,可是我悲傷的發現,這是個需要與人交流的社會,這個社會上不會再有我做幾個選擇題就能考高分的試卷,只有我用溝通才能換來的機會。可是我的開關早就被我關上了除了學習考試我什麼也不會呀 你問我能做什麼?除了考試就是考試呀。你問我喜歡什麼?我喜歡音樂 可是從小到大連一節正常的音樂課都沒上過,出生在農村也別想還能學個鋼琴什麼的了,大學裡看到別人在舞臺上表演都想哭。
現在回首才發現,我一直以來都像個傻子一樣,以為就像老師和家長說的一樣,成績好就可以得到一切了。甚至到了大學我都從來沒有考慮過以後的就業之路,反正我學習好我怕什麼一直以來我就像一個只知道埋頭趕路的瘋子,從不留意沿途的風景,到了終點才發現考官考的不是速度呀,哈哈哈。終於成功的變成了一個廢物 我還有救嗎????
以下是曹懷寧的答覆:
看到這個問題是六年前提出的,我的心裡有很多感慨。六年過去了,不知道這個題主現在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我是個廢物”的迷茫與痛苦是否還影響著她?而現在關注著這個問題的人們,你們過得還好嗎?
在理性層面上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和建議,已經有太多的珠玉在前,我就不贅述了。我想從內心深層情感和價值觀的層面來談談我對題主這類人,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和感受。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而“能力”與“價值”的標準,其實是由我們生活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界定的。在一個小鎮上,這個標準可能是最厲害的做題家,而在北上廣的“精英圈子”中,也許這個標準是常春藤盟校,能言善辯,高爾夫、馬術技能點滿。身處原生的環境中,我們一定會調動自己的各項資源,努力在這個標準下獲得成功,進而感受到能力與自信,確立自我的價值感。但隨著成長和發展變化,當我們離開原有的熟悉環境,進入新的環境時,可能就會震驚地發現,原來過往的標準並不是普適且完整的,這世上還有其他很重要的能力需要掌握,甚至我們還會發現,過往深信不疑的努力——回報公式,在新的環境中不成立了。比如題主描述的,過往她相信有了好成績就可以無往而不利,但現在她發現,自己還得會與人打交道,還需要有些興趣愛好,才有可能獲取認可與價值感,體會到幸福。
當人們發現這一點時,就像發現自己原先深信不疑的生活原來是一場夢一樣,內心會遭受到劇烈的震盪,所謂“三觀都動搖了”,就是這樣一種情況。真正的三觀其實是根植於感性之中的,它是內心最深處的相信。每一點每一滴的相信,背後都有活生生的事實與鮮明的情緒:那一次考試考好了,母親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感到自己能夠幫上媽媽的忙了,特別開心;那一次取得了全年級第一,上臺領獎時我看到全年級同學眼中的欽佩與羨慕,覺得自己真的很棒;那一次高考失利,父母、老師眼中的震驚與失望讓我永生難忘……
這些都是真實經歷過,深深烙印在心裡的感受,怎麼可能說放棄就放棄,馬上開始相信其他的價值呢?
所以,為什麼我們知道道理,卻做不到?因為這些當下知道的道理背後,沒有活生生的、切身經歷的支撐,所以我們的感性,它不相信,它會固守著自己過往無數次相信的東西,因為這是它過往這麼長時間的精神支柱。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相信,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精神支柱動搖,甚至被摧毀,人一定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甚至全盤否定自己。這個邏輯也很好理解,如果我過往相信的一切都被證明是有問題的,那我這個人肯定也是有問題的。
所以,不要再怪某個人為什麼知道了道理,卻不馬上改變了,他要放棄的是過往的生活理念,這對他的內心是巨大的動搖,他需要時間來面對到內心的悲傷與無助,恐懼與擔憂,他需要一些力量來穩住自己的心神,哀悼自己失去的信念,最後,他才有力氣慢慢振作起來,去尋找新的方向,發展新的技能。
在這種時候,我們作為他們身邊的家人、朋友,最重要的是不斷寬慰他們,讓他們理解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陪伴他們花一些時間進行哀悼,充分表達內心的情緒。接下來再幫助他們看到,他們原有的技能並不是全盤報廢,而是體現了自身一些很根本的能力,比如自律、邏輯分析等,這些能力一樣可以在新的領域大放異彩。不要太著急地把他們往新的道路上推,催促他們趕緊改變,這反而會讓他們更感有心無力。
這個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多元化,發展變化也越來越快,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這樣的事,希望大家在這個時候,都能夠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對自己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四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八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六千多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B站、頭條號搜尋“心理諮詢師曹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