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擁有9.5的高分
征服了一群群愛熊貓、愛自然的人
被評為“非專業人士拍出的最純粹的紀錄片”
它沒有劇本、沒有導演
記載著30年的野外科考
和一個熊貓家庭19年的生存境況
有位以天為廬地為席的科研人員
將大熊貓的真相
透過《熊貓列傳》展現給世人
他是著名的生物學家、“熊貓之父”
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主任
潘文石教授
今天我們從他和熊貓的故事
重走那段他獻給自然的歲月
感受他的學術精神與家國情懷
體味他對萬物生靈的虔誠與熱愛
↓↓開啟嗶哩嗶哩小程式↓↓
可以觀看紀錄片《熊貓列傳》
1 年少篤學,結緣自然
早在少年時期
潘文石便感受到
萬物生靈的神奇魅力
70年前,年幼的潘文石
在海里嬉戲,不慎落水
兩頭白海豚救起了他
與動物一生的奇緣就此展開
《魯賓遜漂流記》和《荒野的呼喚》
曾喚醒這個少年的自然之靈
從此以後
荒野、冒險、探索
成了他夢寐以求的事
事隔經年
潘教授仍懷揣著
初讀這兩本書時的那份感動
高中畢業
潘文石只在志願表上填了兩個學校
北京大學生物系和內蒙古農牧學院
“如果考不上北大,我就去內蒙放牧”
意志堅定、熱愛自然
潘文石自小如此
2 一生熱愛,獻予自然
1996年
荷蘭王室把“諾亞方舟獎”
授予一位遠在大陸彼端的花甲老人
潘文石客氣地回覆:
我太忙了,沒法去荷蘭領獎…
當時的潘文石正為保護大熊貓
忙於觀察、記錄和研究
連好好吃頓飯、睡個覺都顧不上
被《熊貓列傳》
真實地記錄下來
1980年,四川竹子大面積開花
竹子開花意味著即將死去
人們擔心大熊貓因缺少食物
而難以在野外生存
圈養熊貓的計劃鼓譟一時
這讓潘教授產生了疑惑
先是調查臥龍的竹子蘊含量
再是觀察熊貓怎麼吃竹子
為了完成這項研究
潘教授花了整整兩年
收集了599團糞便
最終得出結論:
大熊貓吃掉和毀掉的竹子
只佔當地竹子總量的2%
而竹子開花的程度
遠不至讓熊貓斷糧滅絕
最終挽回了野生熊貓將被圈養的命運
當然,潘教授對大熊貓的研究
遠遠不止研究熊貓糞便
從1980年到1997年
潘教授帶著研究生們到秦嶺
在海拔1000米到海拔3071米的山間
進行長達數十年的野外跟蹤記錄
為大熊貓保留下最後一片自然庇護區
他們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經費不夠、裝置不足
……
潘教授帶領著北大的同學們
頂著嚴寒酷暑和各種危險
把許多珍貴的畫面記錄下來
曾經一次
潘教授從高處摔下來
手臂被竹子插傷
依然不顧受傷流血
舉著相機把畫面搶拍下來
是為了告訴人們
“熊貓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演化,
並不是為了在動物園取悅人類。
熊貓要在野地裡生,野地裡長,
經風雨見世面,在那裡追求愛情,
在那裡生,在那裡死,
這才是真正的一個生命。”
人們得以矯正對大熊貓的誤解
比如大熊貓數量下降
絕不是因為大熊貓對繁殖沒興趣
潘教授觀察到
母熊貓會為了吸引公熊貓
四處留下求偶資訊
公熊貓會為了贏得母熊貓“芳心”
和其他公熊貓大打出手
再例如母熊貓不會帶孩子
把熊貓寶寶壓死的謠言
也因為潘教授的觀察不攻自破
熊貓媽媽帶孩子
需要全神貫注
心無旁騖
人工飼養的環境裡
人為的監測和餵食
有時反而是一種干擾
各地動物園才得以改進
規避悲劇的發生
甚至人們對大熊貓
“嬌憨、慵懶、笨拙”的印象
也被潘教授的觀察反駁了
野外的大熊貓機敏靈活
“你們在動物園看到的熊貓,
就像待在養老院的老人,
野外的大熊貓,
就像我們的戰士、農民工兄弟,
充滿了活力。”
潘文石創下許多世界第一
他被稱為“熊貓之父”
也成為第一個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以人物專訪的形式採訪的中國科學家
但他的步履並未因此停留
3 探索野外,寒暑易節
結束對熊貓的野外保護觀察後
潘文石來到廣西崇左
成立“北京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
並重點保護白頭葉猴
他從北京請來醫生
醫治村裡因衛生條件差而肆虐的疾病
他向各方籌集資金興辦學校
建設教學樓、資助貧困學生上學
他拿出自己的獎金投入沼氣池的建設
他的每一份努力
不僅僅是在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
更從精神上改變整個地區的現狀與未來,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百姓的生活提升後
不再砍伐樹木
白頭葉猴的棲息地得以儲存下來
2003年,潘文石將目光投向了中華白海豚
至今,80多歲高齡的他仍然堅守在北部灣
這裡的白海豚,因他而快樂地嬉戲著
在北部灣海面,為拯救珍奇的白海豚
潘文石與團隊依然不斷地進行海上追蹤
北部灣海面,為拯救珍奇的白海豚潘文石與團隊依然不斷地進行海上追蹤
幾十年來
潘文石與大熊貓、白頭葉猴、白海豚朝夕相伴
2015年開始
潘文石在欽州籌建了欽州市文實中學
在這裡
潘文石將自己數十年的生命感悟
分享給每一個同學
青春的火炬、冒險精神的火炬
在這裡傳遞著
今年已經84歲的潘教授
仍奔波於壯美河山間
他的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
從寒風凌冽的冰山雪嶺
到危機四伏的熱帶雨林中
再到灼熱的北部灣海面
他的每一步
都是生物保護的一大步
他無畏地探索著生命的真諦
不僅僅要為自己,還要為其他人;
不僅僅要為這一代人,還要為下一代人;
不僅僅要為自己的國家,還要為全世界。”
他既是科學家,又是戰士
他帶領團隊
探索出一條人與動物、人與自然
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他說:
“我才研究了一丁點兒皮毛。
人類來自荒野,
要想探尋生命的意義、
瞭解人與自然的秘密,
就要到荒野中去。”
人物介紹
潘文石,1937年出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主任。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並留校任教。長期從事野生動物,尤其是大熊貓、白頭葉猴、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
編輯:慕魯、黃時恩、呂成敏
排版:白雨琪、李芮迪
責編:王嗖嗖
開學在即,北大最新通知來了!
當生死“零距離”,你將如何選擇?
在北大,找到畢生所愛!
陪你走遍北大四季
北大學科
北大印象
學者書房
不一樣的科學家
北大體驗
<<< 滑動檢視更多 >>>
北大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期待投稿,歡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