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說起來大家會很陌生,但是說土狗仔相信大家就會知道是什麼了。這種廣泛在農村存在的土狗仔,各地起了外號有所差異,又叫天嘍、啦啦呱,它們的學名就是瀘沽,不少人小時候還吃過呢,現在也是很多人鍾愛它的美味,可以說是嘎嘣脆。
雖然被稱為土狗仔,可這螻蛄可不是什麼大傢伙,只是個昆蟲,腦袋像是個小狗頭,這也是起這個外號的原因吧。
仔細看,這小狗頭還非常可愛,眼睛非常經營。他們的種類在我國也分為五種,看來喜愛的朋友還能吃上五種不一樣的螻蛄。以東方螻蛄為例,成蟲體長30毫米,一口一個,有沒有別的螻蛄擅長鑽土,就認為是個在泥巴里玩的昆蟲,它們陸空兩棲,飛行能力也是極強,是常見的一種農業害蟲,雖說沒有蝗蟲的危害那麼知名,但是被螻蛄盯上也要掉層皮才能罷休,成蟲和幼蟲都會去咬食指。植物的幼苗的根莖,這對他們來說也是美味,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牙癢癢,既然植物死了,那就吃了螻蛄代替。
不過我國現在的農業技術相比以前已經不是一個檔次,各種預防的手段的層出不窮,最省心的就是農藥,什麼亂七八糟的害蟲噴農藥就完事了,這也導致螻蛄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以至於吃貨想吃還想要花上一筆才能如願。螻蛄也不是僅僅可以吃那麼簡單,醫藥價值也是非常可觀,早在古代就開始研究這個小傢伙,得出這個螻蛄可以治理各種水腫,不僅如此,對大小便不利,還有各種雜症都有效果。
在本草綱目就記載如何把螻蛄製藥,現代醫學研究螻蛄,發現體內化學成分竟是13種氨基酸,宏觀微觀的元素含量也是驚人,甚至文獻報道說對人體癌細胞有細胞毒性,這可不得了,要知道現在對癌細胞的研究從未死於癌細胞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要是身體上長了什麼農,刺了個魚刺,服用螻蛄好處非常明顯。在古籍中記載的藥方,副作用也是很大,得依靠藥師針對性配藥。現在中醫也少有人用螻蛄,主要一個不小心,自己的名譽還是影響挺大。隨著提取物的研究,螻蛄的前景非常高,可以用藥,自然有人培育。現在飼養螻蛄的可不如吃貨的眼,想吃的朋友自然追求的是自然生長的蘑菇,培育出來的總感覺差了點什麼。螻蛄的吃法也是很多樣,畢竟從古至今早就有了一套,最簡單的就是做成炸串。
上面說到螻蛄組成基本是13種氨基酸,宏觀來說就是蛋白質,作為昆蟲的螻蛄,蛋白質又少得到哪裡去呢?喜歡吃昆蟲的朋友就是衝著那一口咬下去的蛋白和脂肪的不同,蛋白質各種口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就是香。是炸過之後,那種高蛋白被油炸的滋滋聲,就忍不住想吃上一口,再配上準備好的醬料,那簡直是美味啊,當然一些朋友看著昆蟲實在是難以下嚥,看著總感覺太反胃,要是不經常吃的話,心裡牴觸,吃了也會感覺噁心。有心思的話,可以炒,可以煮,相對準備得多一些,在喜愛的朋友面前可能就是享受的過程了。
稀罕的是市場上的螻蛄都是培育得多,野生的就沒那麼容易長了,當然地域不一樣,有所差異。特別注意的是螻蛄帶有微弱的毒性,竟是是高溫油炸,毒性也很難消除,所以切記不要吃上頭不當飯吃,輕微的毒性也有益身體健康,終究還是適量。對蛋白質過敏的朋友也不建議食用。你還記得這個土狗崽嗎?那可謂是一個回憶了,歡迎留言談論,喜歡的朋友點點關注。#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