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是刻在骨子裡的情結,每到除夕,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節目、放鞭炮、守歲,共同度過辭舊迎新的時刻。而守歲這一晚,或是熬夜或是通宵,都易引發人體氣血陰陽失衡,導致生物鐘節律紊亂、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出現頭昏腦脹、全身乏力和食慾不振等症狀,那麼,如何儘可能讓我們精神滿滿地守歲呢?
熬夜前——鋪墊
為了將熬夜對身體的損害降至最低,首先要“打好基礎”。晚餐吃什麼是決定除夕夜能否熬下去的關鍵因素,所以晚餐不要吃得太油膩,應均衡營養,多吃蔬菜,保證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大多數綠葉蔬菜以及瘦肉、魚肉等富含B族維生素,能夠解除疲勞,保護神經細胞,增強免疫力。此外,可在熬夜前的中午進行小憩,為晚上儲備精力。
熬夜時——續航
熬夜會增加“火氣”,易出現口苦、咽痛、口腔潰瘍、大便秘結、面部痤瘡等症狀,因此夜宵不宜過多進食燒烤、火鍋、油炸食品等容易上火的食品。可選擇性質平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無油或少油的蔬菜、粥類或麵湯、即食燕麥、酸奶等。
不宜多飲酒,減少消化系統負擔,可適當飲用紅茶。紅茶屬於全發酵的茶類,經發酵後其茶多酚含量大幅減少,茶性更加溫醇,可以暖胃又有助於消化和消脂,既不會傷胃,又對睡眠影響較小,因而適合晚上飲用。
熬夜後——充電
度過了除夕夜,第二天應當避免“日上三竿起”,直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起床,這樣做看似睡眠充足,但並不利於消除疲勞。過多的睡眠讓人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機體代謝會減慢,不利於胃腸蠕動,代謝廢物排出減少,人會愈發昏沉。
熬夜後洗個熱水澡,適當地補充睡眠,保證早上9點之前起床,吃上一頓溫暖舒適的早餐。然後在室外散散步,曬曬太陽,活動筋骨,中午11~13 點可進行一次午休補覺,但要注意控制午睡時間,不要超過半個小時,這樣更加有利於身體功能的恢復。
修復“熬夜後遺症”
熬夜後很多人會“臉腫”“熊貓眼”,那有哪些緩解小妙招呢?
01
首先,熬夜前先洗臉。宜選擇在晚間 10 點鐘之前進行面板清潔,可避免彩妝、油漬等堵塞毛孔而加重面板乾燥,從而引發熬夜後長痘、長斑,面板失去彈性、光澤,變得晦暗無光等問題。
02
第二,看電視時做按摩。看電視的時候,宜做面部按摩,簡單地按揉攢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陽穴等可緩解眼部疲勞,再輕拍臉頰、按摩嘴唇等,可促進面部血液迴圈,減少熬夜對面板的傷害。
03
第三,睡前熱水洗澡。熬夜後很多人都喜歡倒頭就睡,以為抓緊時間補覺最重要。事實上,熬夜後泡個熱水澡,做好面板清潔,不但能把身體分泌的油脂清洗掉,也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消除疲勞,提高睡眠質量,在起床之後能夠獲得更好的面板和精神狀態。
04
最後,起床做好“補救”。可以喝一杯黑咖啡以作“臨時應急”,黑咖啡中含有咖啡因,進入機體後可與體內的抗利尿激素結合,並可阻止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達到利尿、消腫的目 的。此外,也可選擇使用舒緩修復類護膚品,輔助面板狀態快速恢復。
專家名片
聶志餘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
專家門診:週四上午
特需門診:週一下午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兼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腦卒中專科分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等10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卒中雜誌》等4本雜誌編委。工作以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上海市科委基金課題、遼寧省教委基金、上海市衛生局課題等20餘項課題,發表論文170餘篇,主編及參編著作19部。工作35年來一直在三甲醫院神經內科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對疑難雜症和危重患者救治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成功診斷、搶救重症腦卒中、吉蘭-巴雷綜合徵、重症肌無力、腦靜脈竇血栓等疾病的多名患者,對奔波於多家醫院未確診的糖尿病眼肌麻痺、股外側皮神經炎、特殊型別的重症肌無力等患者給予明確診斷,解除患者煩惱。
網上預約掛號
特需門診
專家門診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專家門診:週一上午、週三上午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BWH神經疾病中心等學習深造,現任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神經急診重症監護專業委員會常委、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教委、上海市科委等專案的評審人,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neurology、Parkinson’s disease等雜誌的特約編輯,Neurobiology of disease、Experimental Neurology、Neuro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等雜誌的審稿人,發表SCI論文多篇,參與編寫著作2本,以主要完成人身份獲國家高校自然科學獎一和二等獎等多項獎勵,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專案。
媒體 | 家庭用藥
圖 | 以上均為版權圖
文 | 神經內科
編輯 | 宣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