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中,梔子和麻黃都是比較常用的中藥材,那為什麼中醫諺語中有“冬不用梔子,夏不用麻黃”的說法呢?下面跟大家解釋一下:
梔子為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成熟果實,其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的功效。由於冬天氣候比較寒冷,如果多用寒涼的藥物,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身體出現寒象,表現為腹瀉、畏寒、食慾不振等,所以冬天不宜多用梔子。麻黃是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夏天天氣比較熱,人體的毛孔一般處於開放狀態,出汗比較多,如果此時再加用麻黃的話,會增加身體汗液的排洩,使身體缺水或脫水,危害健康。
“冬不用梔子,夏不用麻黃”這個諺語雖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還是要辨證的看待。比如,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冬天暖氣比較熱,吃的大魚大肉也多,容易產生內熱,冬天適當的喝一些梔子水可以起到下火的作用;夏天進入涼爽的空調房導致毛孔受涼閉塞,適當的使用麻黃來解表,也會起到不錯的效果。
俗話說“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我們不能固於陳規,應該根據具體的病情來使用藥物,才能做到藥到病除。
如需用藥或想要了解更多用藥知識,請諮詢醫生或藥師,在其指導下合理用藥。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每天收穫健康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