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紐西蘭特約記者 王淼】《環球時報》記者生活的紐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可以說就建在一個又一個的“火山口”上。在14萬年的時間裡,不斷髮生的火山噴發在奧克蘭地區形成了53個火山錐。每個火山錐都是一個從地底深處噴湧而上的岩漿氣泡形成的山體。無論是歐洲殖民者命名的伊甸山,還是毛利人的聖地“一樹山”,本質都是火山錐。在歐洲移民來到紐西蘭之前,毛利人稱呼伊甸山為“芒格法奧”,意思是長著高大喬木的大山。三個排成一線的火山口造成伊甸山底部呈橢圓形。冷卻的熔岩覆蓋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氣泡”中蘊含的熔岩足以填充3.2萬個奧運標準游泳池。在紐西蘭各地,毛利人都有在火山錐建立“要塞”的習俗。這種要塞既是軍事上居高臨下的戰略要地,同時富含營養的火山土壤適合耕種,毛利人就在這裡修建梯田和地窖。記者在伊甸山腳下居住過多年,沿著盤山小道攀爬其上,可以俯瞰整個奧克蘭市區和港灣。在天氣晴朗的日子,白天可以遠眺往來如織的船舶,夜晚這裡則是觀星的極佳場所。
正在噴發的懷特島火山
在中國人的傳統概念中,火山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紐西蘭的火山卻是“風水寶地”,不僅原住民毛利人在過去1000年中習慣於生活在覆蓋綠草的休眠火山上,就是在21世紀的今天,建在火山山腰和山腳的房屋也是身價倍增。除此之外,紐西蘭人還就地取材,將火山石作為建築材料用於房屋和圍牆的建設。堅固的火山石壘起來的地基和圍牆是紐西蘭傳統建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火山石甚至成為顯示一座房屋“身價”的標誌。不過,由於過於堅硬,在火山石上鑽孔做地基,或者切割火山石堆壘圍牆,也是建築工人們最頭疼的建造環節之一。
火山,在汪洋大海中為南太平洋地區的島國居民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地資源。同時,富含各種營養物質的火山灰令當地的植被生長茂盛,為人們採集和種植水果蔬菜創造了條件。可以說,沒有火山噴發,就沒有豐富多彩的南太平洋島國文化。不過,火山噴發在當地人心目中依然是“恐懼”與“邪惡力量”的象徵。2016年,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第一部以南太平洋為故事背景的動畫片《莫阿娜》中,主要場景均取自夏威夷的火山島,主要反派也正是火山惡魔。可見,火山在當地文化中具有鮮明的對立色彩,休眠中的火山是孕育生命的象徵,噴發中的火山與岩漿則是令人生畏的猛獸。
正是由於火山噴發以及其引起的海嘯與地震頻發,南太平洋島國對火山災害的預警與教育都格外重視。記者在紐西蘭生活的十幾年裡,不止一次在手機上收到有關地震和火山噴發引起海嘯的警報。嘟嘟的警笛聲和預告海嘯抵達的時間第一時間提醒人們遠離海灘和港口,前往高地避險。在奧克蘭最大的博物館——戰爭紀念館,專門有一個火山和地震大廳,介紹火山形成的歷史與噴發可能帶來的災害。
學校也有教授火山噴發與海嘯避險知識的課程。記者的孩子在小學入學時,老師首先介紹的就是“健康與安全”規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火山噴發、地震和海嘯發生時,緊急避險的集合地點與安全路線。小學一年級老師已經講解了有關熔岩的高溫、有毒氣體等危害,讓學生們從小就建立起對火山噴發潛在危險的認知。在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帶動下,南太平洋多個島國也相繼建立火山噴發、地震和海嘯的研究與預警機構,並在學校教授相關知識與避險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