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裡去過潮汕的人,都有機會在食材的多元用途上得到一些啟發。
好比有的高手用蘿蔔雕花,有的大師能用糖吹出龍蝦,而這裡的朋友會證明,用豬是可以搭出一座主題公園的。
當地人民向來掌握著美食的秘密,“潮汕”早就已經成為好吃的代名詞之一。
他們不僅精通烹飪藝術,同時也用行動表達了自己對食材本身的尊重,為豬打造出一個喜慶祥和的長眠之地。
據說很多人身處其中,會感受到一種豐收般的喜悅主動向自己走來,尤其是回憶起昨天的晚飯時,感覺逛迪士尼都沒這麼高興。
在正月期間,潮汕一些地方會舉辦這種賽大豬的傳統活動,但與其說是種比賽,人們更願意稱其為“大豬嘉年華”。
不同於競速賽事的直白刺激,這裡的規則不以快慢為標準,而是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了實用性上,主要突出的就是一個肥美。
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他們比誰都明白一頭豬的歸宿,量級越大才越有競爭力。
就像始終貫徹著養殖的初衷,整個場景都自然透露出一股豐腴的年味,他們似乎對所有人保持關懷,在這誰也不許吃不上肉。
儘管比賽的出發點並不是口感,但根據舉辦地在美食界的地位,還是很容易引發不少相關層面的聯想。
有位親歷過的遊客表示,自己曾在會場裡與蘇東坡完成了某種神交,當場開始默唸《豬肉頌》。
“幾年前到汕頭旅遊時觀摩過,由於當地東西太好吃,導致在這看到的每頭豬,都讓人不自主開始暢想它的味道,總感覺馬上就要開席了。”
他認為單從參賽豬的數量上就可以得知當地生活水平,每到舉辦的時候,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參賽。
要知道不是隨便一頭豬就能上場的,它們都經過了主人的認真餵養,每一斤肉都代表一個家庭養豬技術的結晶,比養個寵物還要細心。
“豬越重,神明賜給的福氣就越多,最重的就是今年的豬王。”
“誰家豬最大最好,同時也意味著這一家經濟條件不錯。”
“這些豬都是要上供桌的,一般都必須是自家飼養,以表示對神明和祖先的尊敬”
一旦被評為全場最重的豬,就會被擺在最前列,標出重量,享受所有尊重的目光,養它的家庭也會在這一年裡成為光榮之家。
這是豬生的高光時刻,也是它生命中綻放的最後花火。
有人說這裡每頭豬都死得其所,可以說是相當體面。
當地朋友顯然與這種食材之間達成了默契,將藝術與生活完成結合,遵循以胖為美的原則,就像舉辦一場豬界維秘。
在他們心中,豬作為參賽的選手,除了要夠肥,還得夠美。
身材豐滿,面板光滑,面色紅潤,它們上場之前都要被主人精心打扮。
有人負責給豬沐浴,有人負責刮毛,類似於某種全家共同上陣的藝術創作,讓豬離開世界之後還享受到了帝王級待遇。
其他地方的豬一輩子都是素顏,而這裡的豬走了美妝達人的路線。
頭戴大紅花,身上打滿紅印,雖然結果看起來像是剛拔過火罐,但印的都是代表期盼的喜慶圖案。
金耳環也得戴上
“現場好幾百頭豬全是這樣的,嘴裡都要含上大桔子,寓意大吉大利。”
“有的會在豬身上再放一隻羊,稱為全副豬羊(樣),讓豬顯得更神氣。”
這時豬就像是一個美好願望的載體,共同組成了人們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也帶來對未來的展望。
據說還有些地方流行把豬王嘴裡的桔子偷走,拿回家餵豬的話,可以討個好彩頭。
“結束後所有豬肉都會分給親朋好友,相當於把祝福分給大家”
根據媒體報道,潮汕各地賽大豬的方式都有一定的區別,但都寄託了對豐收的期望,其中以汕頭澄海區冠山鄉和金平區月浦街道相對隆重。
雖然主題都是豬,但寓意和日期有些不同,比如冠山鄉在正月十七十八舉行,過程中包含鑼鼓隊和醒獅等表演,比春節當天還熱鬧。
而月浦賽大豬在正月初八,並且為這項活動融入了成人禮功能。
按照這裡的習俗,24歲(23週歲)的男青年被稱為“丁頭”,到了這一天,不管人在哪,都要回家用自己養的大豬參賽以示成年,很有代表獨當一面的意思,叫做“出丁頭”。
接著也會為明年即將成年的男孩舉行“受丁頭”儀式,提醒他們該回家養豬了。
“你可以從大豬的數量得出今年有多少要成年的男子”
豬在這有了另一個審美方向,更多走進了時尚領域,選的豬要帥,骨架也要好看,頭髮要染,尾巴要染,貼著喜字剪紙,全身都是披紅掛綵。
頭上和尾巴上的毛就是專門留下用來染色的,從最後的整體效果來看,天蓬元帥下凡也就是這樣了。
當地的賽法也多出一個流程,但這時比拼的不再是豬,而是人的反應速度:
“活動結束之後,人們需要將自家的大豬火速搬回家,誰家最快,就代表這家人身體強壯,人丁興旺。”
如果你這個時候在現場,就會看到一群豬從人群頭頂上掠過的神秘畫面。
“當然搬回家了還是會把豬分給親友”
賽大豬的歷史記載各不相同,有的源自明代,有的源自清代,很難說到底哪才是起源,閩南地區也有類似習俗。
過去條件不好的時候,一般村民根本賽不起,而現在每家都能參與進來,本身就代表著一些時代的變化。
“甚至因為這個傳統,豬都進化好幾代了,以前最多200多斤,現在能到800多斤,還是黑豬,很好吃。”
“類似於自然形成了一個優良生豬品種的雜交選育過程,養殖技術一直在提高,有的豬每天都是遊著泳聽著音樂在長肉。”
一位本地朋友說,這個活動有很多層含義,不止是為了敬神祈福,也表達著人民對自己勞動技能的尊重。
每次比賽都會調動起生產積極性,美好的寓意讓誰都希望自己家的大豬來年可以拔得頭籌。
人們會在過程中相互交流,結束後還要共享豬肉,鄉鄰之間的情誼就這麼加深了。
在他的介紹中,以前比賽一結束,大家就會開始挑選豬苗,經過長久呵護,等待來年參賽。
現在雖然受疫情影響不能舉辦,家裡的豬也已經養了快三年,但留存下來的智慧不會黯淡。
只有生活越好,豬才越大,他仍然期待著上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