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在領兵打仗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民本思想,十分重視民生、愛惜民力,十分珍惜部下將士的性命。這一點與司馬懿政治家的本質密不可分。
歷史事實一再表明,司馬懿比他的內、外政敵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懂政治、講政治。縱觀三國曆史,懂軍事、會打仗的比比皆是,但是懂政治比之於懂軍事,顯然要更高明一些。像司馬懿、諸葛亮這樣既懂軍事也懂政治的全才,實屬鳳毛麟角。
把司馬懿與諸葛亮加以對比,則不能不承認,後者似乎稍遜一籌。這裡,筆者絲毫無意否定諸葛亮忠君愛主、匡扶漢室的正義之舉,也非常讚賞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道德風範。這些都是傳統士大夫非常優秀的品質,“諸葛大名垂宇宙”不是沒有原因的。但平心而論,在求實、務實、尊重客觀實際、絕不因名害實等求實態度方面,把握時代大勢的眼光,順勢而為的機智,在愛惜民力、重視民生、妥善處理軍事與民生關係方面,在不拘一格大膽放手使用各類人才,在忍辱負重的豁達氣度等方面,諸葛亮皆稍遜一籌。蜀國偏居西南一隅,與北方魏國相比人口偏少,物產有限,交通不便,當民有菜色、溫飽不足之際,諸葛亮連年徵調十萬之眾,五出祁山,勞師以擊遠,結果外患未除內憂不斷,最後連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過早消殞。雖然這中間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但是從這兩個軍事對手相比較而言,勝敗的結局,與此二人的個人因素也不無關係。
相比之下,面對現實的各種難題,司馬懿更為客觀、冷靜、理智。他總是順勢而為,而不逆勢而上,不敢“逆天改命”,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個人才智有效發揮作用的界域,較好把握政治、經濟與軍事的關係。對於司馬懿來說,能以政治、外交等軟手段解決的問題,就儘量不訴諸武力,儘量避免硬碰硬地兵戎相見;在必須要戰場決勝負的時候,也總是儘量保護士兵,減少傷亡,避免過多消耗國家財力。“自古知兵非好戰”,偉大的軍事家首先必須是戰略家,戰術、戰略、政治、經濟統籌考慮,協調運作,才能成為一流的軍事家。
和諸葛亮等三國亂世中的一流人物相比,司馬懿最突出、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就是他的樸素的人本主義。這是他講政治的思想基礎,這也是他所向披靡的不二法寶,更是他的子孫最終能夠統一天下、結束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與那些好耍小聰明、小心機的人物相比,司馬懿善於從政治角度看問題、處理和解決問題。因此,他才擁有處理軍政大事的大格局、大智慧、大才能。
史載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所以,他在跟隨曹操當小參謀期間提出的“軍屯”等建議,都具有遠見卓識,在服務曹丕期間也能有效地引導他完成自己的使命。
也正因為司馬懿考慮問題、處理事情善於從政治角度出發,才顯得他比別人更深謀遠慮,看得遠,看得深。在群雄紛爭、時局多變的三國亂世,司馬懿對於時事的一系列分析、判斷及其所提出的應對之策,都是正確的、適度超前的,聽之用之就會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而棄之不用則要後悔莫及,甚至受到懲罰。
推薦閱讀
三國紛爭,群雄逐鹿。最終再次統一中原版圖的,卻是司馬懿和他的子孫。
司馬懿出身武將世家,文韜武略、智慧過人,本想做一介書生,但造化弄人,不得不順天應時,浴血沙場,沉浮宦海。本書寫的就是他堅韌不拔、獻身社稷的傳奇人生,以及他在三國夾縫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心路歷程。
本書力求使用經典史料,並汲取民間傳說等養分,儘量合理地描摹司馬懿真實的人生經歷,並對其行為邏輯進行心理分析。對於人物評價,本書儘量站在是否推動中華文明向前進步的角度,批判性吸收傳統史家的既有判定,客觀看待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從而給予客觀公允、符合歷史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