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作死,偏要往死裡“作”!
究竟是何等的“虔誠”,才能讓這5名年輕人在大雪天決定“拼死”轉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據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革吉縣政府新聞網站訊息,近日,5名自駕前往岡仁波齊轉山旅遊的遊客不顧氣象部門的風雪預警和當地公安民輔警、群眾的勸返告誡,仍前往該地區,導致被困。雖經當地相關部門全力救援,但最終仍有2人不幸遇難,3人受傷。
據瞭解,5名遊客分別來自湖北、福建、雲南等地,透過社交軟體相約,於1月30日自駕從拉薩出發。隨後在2月2日被困,經向當地警方求助後,有3人於3日晚間獲救,另有2人在下撤過程中,失去生命體徵。
“我們對此事還存有很多疑問,現在正準備前往西藏處理。”死者徐某的親屬告訴記者,他們此前並不知道徐某去了西藏,也不知道他和誰一同轉山,直到警方打電話通知才知道出事了。
2月1日,一個名為“藏區自駕自由行領隊小唐”的小紅書使用者釋出了一篇筆記,稱自己與其餘4人在拉薩集合,“兩天狂奔1200公里,就為了趕在大雪(天氣預報初三有大雪)作死轉山,本地人都勸我們不要上山,卓瑪埡口雪深過膝,來都來了,不去豈不是很遺憾?今天先到止熱寺探探路。”同時,另一個名為“時間神偷”的小紅書使用者也釋出相關筆記,表示自己轉山第一天順利完成,目前在熱寺停留。
裝備不夠、經驗不足、天氣寒冷,甚至最熟悉當地的專業人士都極力勸阻這5個“虔誠的朝聖者”不要以身犯險。而現實的情況,令人痛心。
根據官方的準確描述,可以基本確定的是,導致年輕人在轉山時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失溫。因為缺少經驗和裝備,以及氣溫過低、氧氣過於稀薄,使得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的年輕人的體溫逐漸下降,最終造成了悲劇。
試想一下,如果他們當時聽了當地人的話,或者準備了充足的裝備並瞭解了專業的知識,結果又會是怎樣?
朝聖路上十分艱難,在途中死去的人不計其數,但急救君認為,其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不畏艱難、向死猶生”的巨大毅力和信仰,而是因為他們對於自然力量的無知,以及對應對未知風險及突發事件知識的缺乏。
此次因失溫導致的死亡事件,讓急救君不由得想起了去年11月剛剛發生的“雲南哀牢山4名地質調查人員遇難”的悲劇。為什麼我們會一次次地“以身犯險”?為什麼每一次遇到突發的災難都只能束手無措?
就拿失溫來說,這個詞原本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陌生,但在無數次的慘案之後,讓這個陌生的詞彙才逐漸引發了大眾的強烈關注。
對於很多喜歡在冬季外出爬山、去高原地區旅遊的人來說,對失溫的瞭解以及遇到身邊有人出現失溫的現象時該如何急救的知識,是尤為重要的。
那麼問題來了,失溫究竟是什麼?是如何造成的?
1、輕度失溫
從專業角度上講,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的暴露在寒冷條件下,並開始出現嘴唇發紫、雙手僵硬並不自覺地打寒顫等情況時,那就說明你身體上的核心區體溫可能已經開始流失,同時體溫可能已經降到了35℃左右。
當然,這個時候你可能並不會覺得有生命危險,因為此時只會讓你的身體感到輕度不適,但在這種情況下,你應當儘快的找到脫離當前環境的方法,或者尋求可以取暖的措施。
2、中度失溫
當你的核心區體溫下降到33~34℃時,你的意識就會漸漸地出現模糊的情況,手指也開始變得難以控制,同時也可能伴有行為混亂、胡言亂語等更嚴重的症狀。
3、重度失溫
當你的體溫已經低到30℃左右時,你基本上就離死亡不遠了。因為你的整個面板在此刻就已經出現發紫的情況了,同時無法正常行走,思維也變得極度遲鈍。
每年冬天,全球因為失溫導致的意外死亡案件其實並不在少數。而其中大部分的遇難者,都是因為戶外探險、雪山攀巖等野外運動造成的悲劇。
在遇到氣溫驟降時,或是有失溫的情況發生時,應當如何急救呢?
1、要根據前文提到的低溫的三個階段的典型症狀來判斷身體現在的大致狀態。
2、要儘量降低熱量散失。要確保身體乾燥,如果衣服已經被打溼,記得一定要脫掉溼的衣服,因為溼的衣服會使你的體溫加速流失。
3、儘量多加乾燥的外衣保暖,並在避風避雨的地方等待營救。如果條件允許,要多喝溫熱的水,但切忌不能喝含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的飲品!
4、有能力的話可以嘗試取火。如果沒法取火,可以和同伴抱團相擁取暖。
5、如果確認已經患有低溫症,千萬不要直接加熱手臂與腿。因為這樣做會使冷的血流回到心肺和腦部,導致核心體溫進一步下降, 這種情況是致命的,因此要千萬記住!
6、當你的同伴身體冰冷,並且失去意識時,需要在儘量保證他乾燥溫暖的同時,採用正確的方式透過心肺復甦來進行搶救,並一直持續到救援隊到來!
關注@有來急救百科,掌握更多健康、急救科普知識,時刻守護你和家人!
#5 人春節期間自駕西藏岡仁波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