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節,年輕人最怕什麼?
最怕長輩各種苦口婆心地灌輸打著他們那代人鮮明烙印的活法兒,時代不同了,咱能翻篇不?
同樣是由老一輩分享他們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和時代情懷,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晚間陸續放送的《吾家吾國》,不僅沒有“勸退”年輕人,還被不少年輕人積極轉發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號召全家一起向這些老先生們學習。
我希望我的創造發明,能為人民做貢獻,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節目中,主持人王寧先後對話95歲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導演藍天野,98歲的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84歲的應用核物理、強鐳射技術專家杜祥琬,97歲的高能實驗物理學家葉銘漢,95歲的焊接工程專家潘際鑾。這五期,也是繼國慶檔、新年檔後,《吾家吾國》面向春節檔的特別加更。
開播至今,《吾家吾國》全網節目傳播資訊3.85萬篇,全平臺熱搜28次,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近8億次,24篇微信文章閱讀量10萬+,創短影片節目之最。眾多年輕觀眾在對這些“國之大家”表達敬意、送出祝福的同時,也一次次被他們感動和鼓舞著。
在對節目愛不釋手的觀眾眼中,老先生們把人生過成了滾燙而燦爛的“青春進行時”,無論你是正當年少,還是暮年已至,都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被召喚的能量。
個個都是朝氣蓬勃的“青春進行時”
《吾家吾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中心、新聞新媒體中心、創新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打造的一檔針對“國之大家”的挖掘式紀實採訪節目。
節目聚焦我國黨史、國史及歷史事件中的重要相關人物,這些80+、90+的高齡大家,出生於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從立志、到成才,再到燃燒的一生,他們一路見證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飛逝的時光,記錄了他們將個人命運投入時代發展的壯闊篇章。
令人心生敬畏的是,節目裡的每位老人都不言退休,至今仍在以十分質樸的方式堅持工作、學習,培育晚輩,服務社會,奉獻餘熱。
當年,為了革命事業,藍天野走上戲劇藝術的道路,這一走,就再也停不下來。84歲重返舞臺,94歲作為導演復排人藝經典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如今還會偶爾忙到凌晨五六點才睡……
藍老的生活不是在排戲,就是在準備排戲。他相信所有的閱歷和積累都是藝術的養分,“什麼叫老了?就是你自己不再有新的想法了,而不是你有白頭髮了”。
被國際醫學界稱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的王振義院士桃李滿天下,但98歲仍堅持每週拄著柺杖去上海瑞金醫院外科病房查房,還以“學生”自居,不斷最佳化治療方案。在他看來,治病救人就是醫生的“開卷考”。
他72歲開始學電腦,若不是鏡頭帶我們親見,誰能想象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為了一個病例,可以爭分奪秒翻閱200多篇參考文獻,然後在三天裡做出30多頁的PPT?
王寧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老先生的約訪,是透過電子郵件進行的。節目提到,97歲高齡的葉老,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書房的電腦前回復工作郵件和留言。
他說:“人一輩子都要學習,技術發展很快,問題擺在面前,新東西、新發現就會不斷出現。你不斷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除了參加各種學術報告會、宣講“兩彈”精神、為鐳射技術和核事業做顧問外,84歲的杜祥琬院士還兼任國家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為我國的能源工作出謀劃策。
他始終有一種科學的緊迫感:“我給年輕的同志們講,以前我們確實懂得很少,他們現在站在我們的肩膀上,會做得更好,但是別人也在做,我們要最好,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在見到王寧後,95歲的潘際鑾院士非常耐心地為她講解核電站的工作原理,而且越講越起勁兒,還專門拿出當時秦山核電站的模型圖給王寧看,舉手投足之間,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對焊接的熱愛。
潘老說,“我的生命,是我的興趣和我的成果”。國家派他解決難題,他義不容辭:“國家需要,我必須得去,畢竟辦法總比困難多。”
總有人在問,不老的秘訣是什麼?《吾家吾國》裡“寶藏老人”各個思維清晰、活力充沛、眼神炙熱,他們不但用無休無止的奮鬥活出了人生的寬度、深度和高度,更示範了“養生”的真諦,其實是有顆永遠不言老去的心。
當看到這些可愛的老人玩抓娃娃機、收養流浪動物、愛讀哈利波特,面對卡通小熊造型的生日蛋糕開心的像個孩子……你有沒有覺得,人生最高階的智慧是自洽?
布萊克在《嘉言選》中說,辛勤的蜜蜂永遠沒有時間悲哀。
又一年再出發,與其和年齡擰巴,自怨自艾、患得患失,不如用腳踏實地地前進,去對抗一切庸擾。《吾家吾國》裡的“寶藏老人”已然做了“奮鬥”的最佳代言人,歲月催人,鑼鼓催徵,朝氣蓬勃的青春進行時態,方才是人生最美的樣子。
《吾家吾國》傳頌溫潤好家風
熟悉《吾家吾國》的觀眾都知道,“家國情懷”是它最為濃烈的底色,而在春節這個湧動家國情懷的特殊節點,節目也迸發出更強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感染力。
總攝像楊帆、主持人王寧、總導演沈公孚
傳承好家風,春節正當時。《吾家吾國》以家風透視國風,當五位“寶藏老人”娓娓道來他們的當下生活、奮鬥故事、理想情懷,觀眾們可以從他們的人生圖鑑中,無比清晰地看見是什麼啟迪了他們的心靈,引領了他們的成長,鼓舞了他們的人生,而這些寶貴的財富,又化作他們送給觀眾的禮物,溫潤更多的人。
1944年,離家幾年的三姐從解放區歸來後,藍天野的家裡成為了當時北平地下黨的聯絡點,耳濡目染下,他也開始了“潛伏”的工作。“藍天野”這個名字,也是源於革命任務的需要,家國情懷始終激盪在他的藝術生命當中。2021年,黨齡77年的藍天野榮獲“七一勳章”,是29名獲獎者中唯一的演藝界人士。
打小起,王振義的父母就告訴他,要做個好人,做個有用的人,一切為了別人,這種信念貫穿了他整個的求學之路。“解放以後,黨的教育也是這樣,要多先想別人”,王振義這一生都在為國為民,他在遺囑中寫道,將來要把當醫生多年的積蓄捐給病人,瑞金醫院分給他的房子將來也會還給醫院。
王老家的牡丹叫做“清貧的牡丹”,他以此明志,“你要有進取的雄心,像牡丹一樣開得熱烈,可是,對名利要看淡。”
杜祥琬的父親杜孟模曾任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直到去世,他為黨所做的貢獻,一個字都沒跟家裡人提過,但杜祥琬始終記得父親勉勵他的話,要善處逆境,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方向。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使命,為了國、為了家,一定要擔當。
葉銘漢的叔父是教育出無數物理學大師的葉企孫。葉銘漢自幼就崇拜叔父,學習和思辨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事。他一直保留著閱讀的習慣,如今,客廳和書房佔地最大的就是葉老的書櫃。
樸素、堅韌、勤奮、報國、奉獻……儘管各位大家領域不同、個性不同,但他們身上都有著極為相似的高尚品質。家風鑄就國風,他們也讓我們更加確信,這些高尚品質,理應在更多家庭的血脈傳承中流淌,因為這樣的人生,才不負此生。
另一個讓許多年輕觀眾都羨慕不已的“糖點”是,他們都擁有“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美好愛情,這些“神仙眷侶”在工作上比翼雙飛,在生活中舉案齊眉,時間、分離、貧苦、疾病等等磨難,都無法消磨他們對彼此的愛。
譬如曾以騎著腳踏車穿行清華校園的照片刷爆全網的潘際鑾、李世豫夫婦,他們用將近70年的攜手同行,詮釋了愛情的平凡而偉大。
好的家風會如化雨春風,不僅滋養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也能長長久久地護著家、護著國。《吾家吾國》之所以能夠開啟春節話題的格局,就在於它能讓一個家庭的每代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穫,同時粘合所有人的情感朝著一個方向出發。
所謂“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站在又一個春天的伊始,被《吾家吾國》激發出的勿計年齡、不捨晝夜、無問西東的精氣神兒,還真是有點燃呢!
來源:捕娛記
《吾家吾國》撰寫中國國家影像人物誌
《吾家吾國》為“家國情懷”賦予靈魂溫度
深植“藍色信念”,聚焦海洋強國建設
監製 | 唐曉豔
編審 | 張凌雲
編輯 | 任健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