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雲海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已經成為不容置疑的自然界和現代職場的通行法則。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則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由於受複製的本能所驅動,每個基因都有其自私的目的,所以,攜帶動機最為強烈的基因的那些個體才能生存得更好,繁衍得更多。也就是說,自然選擇的主要影響物件,並非整個種群或群體,也並非生物個體,而是基因。在道金斯看來,基因才是進化選擇最基本的“單位”,生物體只不過是基因的運載裝置而已。
在今天,基因已經成為我們解讀生命的神奇歷程的一把金鑰。我們今天看到一個小孩長得跟父母很像,會很自然地將這種生物性狀的複製(遺傳)的根源歸結為強大的基因。然而,人類揭開基因神秘的面紗,卻是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尤其是在近代以來科學家的天才實驗設計下,我們才慢慢有了對基因的科學的認知。
《生物的奧秘:破解基因的密碼》:[英]德里克·哈維 / 房小然,齊肇楠 / 中譯出版社 / 2020-5 /
實際上,英國生物學家德里克·哈維(Derek Harvey)在《生物的奧秘:破解基因的密碼》一書中指出,遺傳是生物學上科學家們仍未探明的重大謎題之一。哈維是英國DK公司“自然”系列和“自然史”系列叢書的撰稿人。該書作為英國科學經典讀物系列之一,介紹了人類探索遺傳密碼的歷史,為我們揭秘基因的構造、功能和運作機制,讓我們在領略進化演變生命奇蹟的同時,感受基因工程時代的技術進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基因的真相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我們為什麼長得像先輩?德國牧羊犬的後代是如何保證也是德國牧羊犬?動物是如何從一個微小的胚胎變成四處行走的野獸?長久以來,人們相信,一定是有某種物質代代相傳,保證了生命的延續。對此,人們設想了各種遺傳的理論。
在17世紀,科學家藉助剛問世的顯微鏡,認為人類精子內預先就藏有一個“小精靈”,“小精靈”裡面又藏有另外一個更小的“小精靈”,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等待一個一個地出生。這個理論顯然存在瑕疵,在19世紀就被證實是無稽之談了。達爾文提出了基於血液的遺傳理論,他認為父母身體各部位會釋放一種流淌於血液之中的特殊化學物質,它最終透過性器官進入精子或卵子,從而對後代產生影響,比如,來自眼睛的物質決定了後代眼睛的顏色,等等。但是,如果紅色和藍色的眼睛混合,必然得到紫色的眼睛,這樣混合的結果,最終會導致生物看起來一模一樣,明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相矛盾。
最終,是孟德爾在19世紀末,透過著名的豌豆實驗,找到了遺傳難題的答案,他將遺傳歸結於因子,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基因。孟德爾因此贏得了“遺傳學之父”的美譽,儘管他是在去世15年之後才獲得了科學界的認可。不過,作者指出,孟德爾的成功純屬偶然。因為,任何生物都擁有成千上萬的基因,每個基因都以某種方式對生物體做出貢獻,比如人類眼睛的顏色就受十幾種基因的影響,我們實際上很難辨別每個基因的具體作用。像孟德爾選擇豌豆這樣一種基因表達如此直接、能夠完美反應遺傳規律的植物進行實驗,完全是運氣使然。
不過,孟德爾的因子遺傳理論還是被認為是生物學歷史上最重要的突破之一。自孟德爾之後,人類又取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即證明了儘管生物千姿百態,但不管是人類還是細菌,基因的工作原理卻出奇的相似。這是本書重點介紹的內容。
1869年孟德爾公佈豌豆實驗結果後,科學家繼續孜孜不倦地努力研究基因的化學結構。到了20世紀50年代,隨著X射線衍射法的發展成熟,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弗蘭西斯·克里克根據DNA的相關研究資料,構建出了DNA分子的模型,即著名的雙螺旋結構。
瞭解這種雙螺旋結構是理解基因工作原理的關鍵,也解答了關於遺傳和繁殖的困惑。也就是說,DNA是擁有雙螺旋結構的分子,而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在DNA中以片段的形式存在。每個基因包含一段DNA鹼基序列(遺傳資訊),長的DNA分子可以容納更多基因。所以,一個細胞僅包含有一定數量的DNA分子,卻擁有成千上萬個基因。
而基因就像一間擁有大量資訊的倉庫,儲存著構建和維護生命所需的資訊,細胞內的其它部分則對基因言聽計從,比如蛋白質。許多蛋白質也被稱為酶,是營養、呼吸、排洩、感知、運動、生長和繁殖這七種最基本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每一種特定的蛋白質都是由某個基因負責編碼的,比如,人體中含有細胞核的所有細胞都擁有血紅蛋白基因,但只有紅細胞會收到命令,奉命製造血紅蛋白,其他部位的相應基因都保持沉默,按兵不動。“一個基因,一種蛋白質”的原則,正是理解基因秘密的關鍵。
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作者繼續深入介紹了蛋白質的構成、遺傳的定律、染色體、變異、突變、進化等概念和基礎原理。隨著討論的話題逐步深入,在最後的兩章,作者介紹了DNA測序、操控基因等生物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我們透過基因治療技術看到了某些疾病治癒的希望,但同時也由基因編輯技術產生了倫理上的思考。
總而言之,以清晰的生物遺傳學發展史為脈絡,由淺入深地介紹生物學核心概念,有實驗和科技應用,加上200餘幅精美的插畫,共同構成了這本生物學科普作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