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都將“高考”視作影響學生未來的關鍵性考試,考生們為了一張名校的“入場券”起早貪黑地學習。
但隨著中考普職比例的調整,中考作為“分流”的第一道坎,逐漸得到家長們的重視,畢竟考入重點高中就意味著半隻腳踏進了大學,而成績不好只能上職高的同學,或許連上高考“考場”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在初中的三年裡,決定成績優異與否的究竟是哪一年呢?關於這個問題,或許班主任老師最有發言權。
初中每個階段的側重點都不同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才能由量變實現質變,所以在整個初中階段教師對於學生的培養側重點都不同。
初一的關鍵詞是“銜接”
同學們剛進入初中,對於老師的教學方法、環境氛圍都不太適應,很難在短時間內接觸並吸收新鮮知識。
因此很多學校在初一上學期,不管是學習內容還是課堂模式都會與小學類似,目的就是讓同學們有個逐漸接受的過程。等到初一下半學期時才會從小學知識彙總中走出來,慢慢嘗試開設新課程。
初二的重點是“拔高”
初二階段是各科知識的拔高階段,不管是數學、物理還是歷史,都會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節奏中,題目難度逐漸增加,學習內容也比較複雜。
此時同學們不僅要讓各科目課程均衡發展,同樣也要避免自己出現理解不到位,學業“夾生”的情況,相對來說比較辛苦。
初三的側重點在於“鞏固”
初三時期就是考生們“衝刺”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老師們會對此前教授的內容做一個整體回顧,學生可以初三階段進行查缺補漏,正確在高考中獲得優異的成績。
三年中,哪一年才是決定中考成績的關鍵呢?班主任老師給出了答案
既然初中三年的教學存在傾向,那麼到底哪一年最為重要呢?對此,有家長認為應該是初二階段,畢竟初二學業繁忙、任務重,除了數學逐步涉及到二次函式、三角函式等內容,新加入的物理也並不容易學習。
比如物理中的電路圖、光線折射、加速度,如果不是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雙雙線上的同學,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分數
另外,初二階段的同學正處於青春期,心緒上難免會受到影響,出現厭學、不接受家長老師管教的情況,成績“滑鐵盧”也是常有的事情,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在大部分老師看來,影響孩子成績的重點是初三下半學期這一年。
一方面,初三下階段是彙總整合階段,所有在初一初二階段學習的內容,老師都會重新進行強調和講解。
像歷史等學科的時間線也會重新梳理,幫助同學們進行更好的學習和記憶,可謂是“乾貨滿滿”,即便學生在之前階段存在知識“夾生”的問題也能夠解決,快速提高成績。
另一方面,學生面對5:5的普職比例也會在內心“敲響警鐘”,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努力吸收老師講授的科目,反而比初二時期學習效率要高不少,由此看來,班主任老師的答案還是很真實的。
初三下是“衝刺期”,學生記得掌握複習方法
很多為“分流”所苦惱的學生,其實都是班級裡的中等或中上游的同學,由於處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尷尬地位,所以對於未來也充滿了未知。因此,筆者建議大家儘量將複習劃分為三輪並逐步提升自己。
第一輪複習的側重點在於鞏固基礎,將此前不熟悉、一知半解的公式用法、名詞定義與老師進行逐字逐句地解讀,對於基礎題型也要進行著重訓練,爭取早考試中不失分。
第二輪複習屬於專項複習,對於已經“頑固”的知識點進行逐個攻破,透過錯題本、固定題型來查缺補漏,將自己的知識縫隙一點點的打上“補丁”。
最後一輪的複習就是綜合拔高訓練,主要尋找歷年真題中的拔高題目進行解答,透過題海戰術來為自己的中考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筆者小貼士:模擬考試也是學生檢測自己實力重要渠道
在初三下半學期,學校普遍會組織三次模擬考試,其中一模的成績是最具有參考價值的,學生一定要認真作答,不要用作弊等手段考出虛假的成績來糊弄自己。
這是因為一模不管是考試題目難度、範圍、出題思路都可以說是“中考”的複製版,再加上同學們在考試時的心理狀態與中考時差不多,學生完全可以透過模擬成績,檢測自己在整個市的排名以及分段,為日後志願填報的方向做好心理準備。
今日話題:你覺得初中最重要的是哪一年呢?一模成績又是否具備參考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