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去的一年,想到一個詞,習慣。這是我很多年前的高考作文題。早已忘了具體內容,但一定是按照當時萬能法寶式的三段論寫的。先排山倒海地來一串排比,斬釘截鐵地亮明觀點,然後羅列數個正面論據、反面論據,擺事實講道理。最後得出一個能說服自己,當然最好也能夠說服別人的理直氣壯的結論。
用力回憶一下,大概是寫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多麼重要,好習慣壞習慣給生活帶來的不同影響。
誰能想到,這麼多年以後,我又要身體力行地寫這篇作文,《習慣》。
過去的一年,不正是“習慣”的一年嗎?
我們習慣了,出門戴好口罩。習慣了,一張合影中,看不到很多人的表情。我們習慣了,回家就仔細洗手,出入公共場所時,配合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我們習慣了線上會議,熟練使用各種APP。
同事去外地出差,兩天時間做了4次核酸檢測。妹妹送我的新年禮物,是她設計的一條項鍊——圓形的貝殼打底。上面是一個祖母綠的箭頭。對,就是行程卡的那個標識。
不習慣節奏被打亂的天天和他的同學,漸漸習慣了,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的距離,不再是單純的航程;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距離,也不再是交通工具所計算出的數字,隨時會增加或者熔斷。
不習慣失去詩和遠方的我和朋友,慢慢習慣了,在眼前的苟且中,尋找到一點恬淡和安適。
人類可以在宇宙飛船中探索太空,在病毒前卻必須承認,習慣帶來了安全,帶來了力量,也帶來了被遺忘的初心。
情緒波動的時候,我習慣去山上走走。一個城市總有這樣一處地方,讓你安靜下來,浮躁麻木的心一點一點恢復知覺。
山上有什麼?無非就是那些樹、那些植物,和它們腳下的衰草,泛黃的草尖掩蓋著根部的綠意,有落日的光在枝葉上閃動。可對於我們這些“行走的樹”而言,這山上有一種莫名的活力,是我們的“根鬚”所需要的,是我們的思維之根感覺之根情感之根所渴望的。
站在一棵黃櫨面前。她春天的樣子我當然記得,此刻靜靜地對視,才發現我們都不是孤獨寂寞的。我們都和自己的同類聯絡著,也和青草,鮮花,陽光,雨露,和整個大自然聯絡著,我們是一樣的,都獨立且挺拔,“聯絡幹嗎非要互相蹭在一起,人的價值並不在它的面板上,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碰面板。”
哈,這是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說過的一句話。他是大自然的摯愛者,能從一片葉子看出春夏秋冬。他獨自在瓦爾登湖畔,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那裡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用英國作家毛姆的話說,他在那裡終於找到了寧靜。
其實每一個人都會找到這樣一片瓦爾登湖吧?也許它並不遠在天邊,就是我們現在匍匐的地方,或者虛擬的網路也好,紛繁的文字世界也好。只要它給我們活力,給我們靈感,給我們安寧。我們就會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樣時常需要它。
現在填寫日期時,偶爾還是會錯寫成2021年,這個也要習慣一下。曾經的科幻文學中,這一年的人類已經無所不能。然而2022年,我們只是更明白了己所不能。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脆弱,也必須思索、必須重新規劃可能的未來。
那年的高考作文,我的分數並不理想,但這次,我會努力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