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週報全媒體記者耿鵬飛張家口zpc報道
中國女足在亞洲盃決賽讓2追3絕殺韓國捧杯,賽前賽後,站在臺前有一定話語權的體育評論員和身後數以億記的球迷都在呼籲男女足同工同酬。
足協順應民意:或重獎女足超1000萬元。
幾乎奪冠哨響不久,幾家商業巨頭也先後宣佈給女足千萬元級別重獎。
與此同時,北京冬奧前後,谷愛凌領銜的冬奧奧運健兒們也拿到很多商業代言,至少在奧運年前後,運動員們有一些苦盡甘來的機會。
但心理學告訴過我們:幸福從來不是突然地變好,而是一點一點地變好。
一個著名的案例:A第一年月薪5000,第二年月薪8000,第三年月薪10000;B第一年月薪5000,第二年月薪20000,第三年月薪15000,誰更幸福?
實驗表明A更幸福,雖然B依然更富有。
以上,B君的情況極有可能就是女足姑娘和奧運健兒們的命運曲線,在日常商業化發展並不充分的領域,週期型的命運起落是常態,而且還要將競技狀態、傷病和機會等這些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考慮在內。
無論足協和資本,他們給女足帶來的物質獎勵在量級和時效上都是有上限的,而能成為冠軍隊一員的機率呢?
青少年時代的苦寒、進入職業系統全球普遍的高淘汰率、入選國家隊的機率、國家隊能夠取得大賽冠軍的機率以及這個冠軍能夠引發巨大輿論關注的機率…
注意,這是疊乘,而非疊加!
這才是競技體育的殘酷!
而無論女排和女足在中國大賽體育史上如何偉大和動人,但是兩項運動的日常聯賽,都缺乏與成績和水平相匹配的商業價值。
不要責怪資本冷酷,資本逐利是天性,必然要考慮投入產出和投入週期,而且資本兼併同樣是血水裡摸爬滾打。
所以,你讓為少年職業命運初期抉擇拍板的監護人即家長們怎麼選擇?
但凡家庭條件有其他選項的,大機率不會去“賭”體育這條路?
所以早期部分普及率和商業化一般的奧運金牌專案,選材都是身體條件尚可的窮苦人家的孩子,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走出去看世界的一個機會。
人類對於工作的訴求,大體基於三個層次:生存、自洽和成就感。
生存是最基礎的,解決溫飽;
自洽基於熱愛,重在愉悅自我;
成就感則在於多維的越級:可以是財富的巨大增長,也可以職業層面成就感的具體提升等等。
體育運動這一職業,在基礎邏輯上一定是基於自洽,然後在生存和成就感兩個閾值間搖擺。
我永遠希望:體育不是人類社會中的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雖然聽起來“雪中送炭”道義上更響亮,但“錦上添花”,在漫長的人生維度裡,意味著更持久的幸福!
我希望冬奧賽場上這些年輕、美麗、酷炫的冰雪“極客使用者”們能夠憑藉家門口的冬奧會打動更多的年輕人,為這些運動專案和運動員們開創更廣闊的市場舞臺。
在那樣一個充滿夢幻、激情和童話的逆轉之夜,彷彿是給冰冷的中國足球世界送上了一盆歷經淬鍊的碳火,但我多麼希望姑娘們在保有足球運動本身的技術、激情和拼搏的同時,沒必要揹著“男足吃海參女足三餐都吃麵”的標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