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前線客戶端
有兩個故事表面上看毫無聯絡,細琢磨卻深意相通。
豐子愷17歲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預科,李叔同教他們音樂課。這個年紀的學生生性活潑好動,但說也怪,只要踏進教室便有一種無形的莊嚴感。原因何在?學生們看到,他們的李老師此刻已端坐在講臺上,講桌上整齊地放著點名冊、講義、授課筆記和幾支粉筆。擺放在講臺一側的教學用鋼琴,琴蓋已經開啟,琴譜已經擺好。黑板上已寫好本節課需要講授的要點以及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
東漢光武時期,九江郡虎患成災,不時出現老虎傷人的慘劇。官府雖“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朝廷提拔上蔡縣令宋均為九江郡太守。彼時的九江郡,頭等大事就是消滅虎患。消滅虎患有兩種思路:一是殺盡所轄區域的老虎;二是讓虎與人各安其所互不相擾。想做到前者很難,老虎是長了腳的,九江沒有了,別的地方可能就會有,依古代的技術殺不勝殺;做到後者倒是有可能,只是需要花費相當的心血。宋均選擇了後者。他一上任,就著手調查虎患情況,然後給所屬各縣下了一個通告:江淮有猛虎,就如同北方有雞、豬一樣,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託,必須尊重它們的自然生活,拆掉柵欄、除掉陷阱。放虎歸野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眾生活,使人不需要與老虎爭地。宋均還大力“除削課制”,也就是取消或減少徵稅。短短几年,宋均治下的九江就“無復虎患”。
這兩件事例,內容懸殊,一個說的是老師上課,一個講的是官員治理虎患,但其核心則一也:老師、官員其實都是受人之所託的特殊職業,老師的“東家”是家長與學生,官員的“東家”是公眾。李叔同與宋均的可貴在於,他們將人之所託真正當成一種使命,不吝嗇自己的付出,不計較一時的得失。
一個人是否忠人之托,是很不一樣的。只把他人託付的事看成一個必須應付的差使,就會在乎自己付出的血汗是否超過了得到的回報,就可能發牢騷、撂挑子。將人之所託當成一種使命,才會用心設計每一個步驟、做好每一項工作,遭受挫折失敗時也會及時解決,以使自己無愧於天、無怍於人。
要不負人託,必須有正常的榮譽心。一個人對什麼都不在乎,老是一副死狗不怕踩的模樣,是不可能將別人的託付當回事的;相反,一個人珍惜榮譽、看重尊嚴,便可能將該乾的事幹好。從深處說,要不負人託,更需要擔當精神。人之所託,難易有別,做易為之事,可能只需要舉手之勞;做難為之事,可能要耗盡數月、數年、數十年的心血,沒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心理準備,估計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受託人。
其實,人一輩子都是在他人之託中生活的。忠人之托,我們也就活出了更好的自己。
來源:《前線》2021年第8期
作者:遊宇明
編輯: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