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國崛起從來沒有一帆風順之說。
可以預見的是,在2022年,美國對我們的打壓將會更甚,這點在新年伊始已現端倪,無論是美國對33家中企的制裁,還是對臺軍售、美日軍演,都是美國釋放的一種訊號,具體來說,那就是集中精力,對付美國的主要戰略對手,中國。
這點在剛剛結束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外長會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從地點上來看,此次四方對話的地點選在澳大利亞,而不是東道國日本,既體現了美國的主導和召集意圖,也凸顯了此次會議的不同尋常。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直言不諱地指出:此次四方的會晤將打造一個強化海上安全、反擊印太地區“侵略與脅迫”行為的強有力機制。
所謂印太地區的“侵略與脅迫”行為具體指的是誰,大家心裡都有數。
有人說拜登“老糊塗”,但事實是怎樣的呢?作為一個從政三十多年的老牌政客,縱觀拜登近兩年的外交政策,其中有著清晰的思路和考量。在去年,拜登的戰略重點是歐洲地區,以英、澳等盎克魯薩克遜盟友為核心,召開G7峰會拉攏法德等國,再利用法德兩國的歐盟實際領導者地位,舉行美歐峰會,撬動歐洲局勢,在美歐關係修復之際,攜一眾盟友壓迫俄羅斯,推動美俄會談,也就是第一次“普拜會”。
拜登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穩住歐洲大盤,緩和美俄關係,集中優勢力量,為對付印太大國“鋪路”。不論這一戰略實施的結果如何,不論是否達到美國的預期目標,這一戰略都是一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毒辣之計。
如果說去年我們對此還沒有清晰的把握,那麼到了現在,美國的“算盤”已經圖窮匕見,在美日印澳四方外長會前,布林肯公然汙衊中國,再提所謂的“威脅論”,將遏制中國幾乎放在了明面上,在四國聯合宣告中,公然談及東海和南海局勢,聲稱要確保印太地區不受“脅迫”的影響,俄羅斯不出意外地也被列為“威脅”之一。
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將出臺一系列政策檔案固化這一思想,比如《國家安全戰略》、“安全評估檔案”等,或者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挑弄臺灣問題對華施壓,再或者研究加徵新的關稅、推行新的經濟聯盟如“印太超級經濟架構”以削弱中國經濟等。
在中美競爭中,我們要拋棄兩種思想,第一是軍事鬥爭,這點我們在上期文章中有過分析,舉個例子來說,在美蘇時期,美國和蘇聯軍事實力相當,經濟上更要領先蘇聯,但美國從未和蘇聯有過直接的軍事衝突,最多發起幾場“代理人”戰爭,最終依靠經濟手段和意識形態鬥爭迫使蘇聯解體,那麼現在,我們和美國的實力相比如何?
用資料來說,在軍事上,海軍上我們的軍艦總噸位只有美國的一半,無論是戰機、航母還是核武器的數量都不及美國,經濟上,我們的GDP雖然增長迅速,但目前也只佔美國的77%左右,我們雖然不懼戰,但沒必要打無把握之戰,直接的軍事對抗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第二種思想是“溫水煮青蛙”思維,確切來說就是所謂的“以靜制動”,敵人的軍艦都跑到家門口了,敵方陣營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會,亮明旗幟打壓我們,幾乎已經到了“攤牌”的程度,我們如果聽之任之,毫無準備,幻想敵人“自己垮臺”,這更是一種極為天真的表現。
慶幸的是,我們並未受到這兩種思想的影響。在2月初,美日軍演進行的第二天,我軍出動近40架戰鬥機巡航臺灣所謂的“西南空域”;在美國製裁中國企業,維護科技霸權的時候,我們在5G、新能源、晶片等領域持續發力,努力打破一系列“卡脖子”問題;在日本多次發表臺海負面言論的時候,中俄聯合艦隊繞日航行,形成有力震懾。
落後就會捱打,妥協只會帶來更大的欺壓的道理,對這點我們深有感觸。
那麼在2022年,面對美國更為瘋狂地打壓,我們該如何佈局?又該如何破局呢?其中的關鍵就是俄羅斯。戰略思想就是對抗主要對手,拉攏次要對手,鞏固盟友關係,建立統一戰線!這也是我們百年來偉大抗爭的寶貴經驗。
先看俄羅斯的實力,作為前蘇聯軍事遺產的最大繼承國,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不用多說,僅次於美國,這也是美國不敢和俄羅斯尋求直接軍事對抗的根源所在。俄羅斯的短板在哪裡?無疑是經濟實力,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剛好彌補了俄羅斯的缺陷,中俄雙雙聯手,在軍事和經濟領域互相補充、在歐洲和亞太地區互為犄角,可以對美國形成有力威懾,讓其不敢在中俄間大動干戈。
再看俄羅斯的能源,作為世界上油氣資源儲量居於前列的國家,能源是俄羅斯最大的寶庫,而中國是“世界工廠”、最大的貿易集散地和人口大國,是世界上能源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在中俄友好關係下,我們是俄羅斯的經濟後盾,而俄方是我們最為放心的能源供應地,放在戰時,一旦馬六甲海峽被美國封鎖,中國在中東的石油貿易通道受阻,俄羅斯將成為中國破解能源困局的關鍵所在。
與此同時,中俄聯手更是撬動歐洲局勢的關鍵。歐洲最缺什麼?能源。最喜歡什麼?經濟。這兩點是中俄的優勢所在,為了強化同歐洲的能源合作,7年前,“北溪二號”專案啟動,這是由俄羅斯通往德國的跨境海底能源通道,但該專案自啟動後,屢屢遭到美國的制裁,參與建設的德國企業、俄羅斯企業甚至保險公司都被美國製裁,在專案的最後十幾公里,德國甚至出動四艘軍艦為其保駕護航。
在去年,歷經重重阻撓、耗時6年的“北溪二號”能源專案終於竣工,這意味著歐洲可以擺脫對美國高價能源的依賴,並透過能源合作緩和俄歐關係,然而,北溪二號還未來得及開通,美國便挑起了俄烏邊境危機,北溪二號執行受阻,直接導致歐洲的能源危機,歐洲民眾度過了一個“瑟瑟發抖”的冬天。
同樣的場景在中歐之間也上演過,在去年5月,由於美國的干涉,歷經35輪談判、耗時7年談成的“中歐投資協定”被凍結,在這場協定中,中方首次在所有行業以負面清單的形式做出承諾,並納入了在金融等領域的自主開放舉措,對歐洲方面是重大利好,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合作共贏的協議,卻被粗魯地按下了“暫停鍵”。
美國在怕什麼?因為俄羅斯的能源和中國的經濟是撬動歐洲的有力砝碼,而歐洲陣營的喪失對美國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敵人的“軟肋”就是我們的方向,下步,在中俄的聯手下,在能源合作、經濟合作的倡議下,中俄歐的合作具有十分良好的前景,而這種努力已經在路上。
舉個最近的例子。在北京冬奧會開幕之際,中俄兩國元首舉行會晤,簽署了十幾份合作協議,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俄簽署的為期30年的1萬億立方米的合同中,結算貨幣竟是歐元,這樣一來,既可以削弱美元霸權,又可以降低在俄烏衝突中,歐洲資本外逃的風險,可謂是送給歐洲的“一份大禮”。
同樣是在北京冬奧會上,有一個“特殊”的國家竟然派元首出席開幕式,它就是波蘭,作為美國的忠實盟友,波蘭出席開幕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歐國家開始了某種“覺醒”,不再盲目地以美國“馬首是瞻”,而是正在開展以本國利益為核心的外交,這對我們建立“統一戰線”釋放了良好的訊號。
不僅在歐洲方面,在臺海問題的解決上,中俄聯手也是破局的關鍵所在。
目前的俄烏衝突正值劍拔弩張之際,美國聯合法國、義大利,組成三艘航母戰鬥群在地中海舉行軍演,俄羅斯不屈不撓,拿出三艘號“光榮級”巡洋艦針鋒相對,並在前期出動四大艦隊,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俄烏局勢還在不斷升溫中。
這無疑和美國的亞太戰略是相違背的,如果歐洲地區的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將很難拿出全部精力干涉臺海局勢,在俄羅斯的牽制下,我們得以有更多的時間佈局和準備,另一方面,一旦美國軍事幹預臺海局勢,俄羅斯也將成為我們對抗美國的一大助力。
除了在歐洲和臺海,在中東地區、伊核談判、朝鮮半島甚至拉美地區,俄羅斯都是我們強有力的援手和夥伴,目前,中俄兩國是“背靠背”的親密朋友,是“上不封頂”的友好夥伴。在中俄兩國元首會晤後,雙方釋放的友好訊號令美國極為恐慌,此次“四方安全對話”外長會的匆忙召開,也是美國“急眼”的表現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在中俄的強強聯手之下,美國的亞太戰略的實施必將舉步維艱,在中俄的互相支援下,俄烏衝突和臺海問題終將得以解決,在中俄的密切配合下,我們同歐洲、拉美等地的合作將不斷加深,美國的戰略空間將被不斷壓縮。
中俄聯手,將是撬動世界局勢、破除美國封鎖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