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1年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出爐,其中計算機視覺領域僅一人,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資訊科技學院魏雲超教授入選。其獲獎理由為:他是弱監督語義分割研究的早期開拓者,推動了非完美資料條件下視覺理解的發展。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TR35 )一直在尋找兼備能力、進取力、潛力與創新精神的科技青年榜樣。2017年起,中國區評選正式推出。本年度中國區評選的專家評委包含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在內的50 餘位重量級專家參與。
魏雲超,35歲,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獲得者。曾獲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青年研究獎,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計算機視覺世界盃ImageNet競賽冠軍等,併入選澳大利亞人全澳TOP 40青年研究學者,Google引用近9000次。
2016年,魏雲超於北京交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趙耀教授。博士期間及畢業後一年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工作,師從Shuicheng Yan教授和Jiashi Feng教授。2017-2019年間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Thomas Huang教授。2019-2021年間為悉尼科技大學講師、高階講師,並於2021年回國,加入母校計算機與資訊科技學院。
魏雲超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方面的相關研究,包括面向非完美資料的視覺認知,影象/影片的分割和物體檢測,多模態資料建模等。在非完美資料的視覺認知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原創的弱監督語義分割解決方案,他也由此成為該領域最早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透過改進傳統監督學習的訓練方式,使得神經網路可以在基於非完美資料標註的條件下訓練出可靠的物體識別模型,實現了在訓練中利用簡單的影象標籤作為監督資訊,在測試中完成畫素級語義分割任務。相關成果榮獲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這些研究工作減少了計算機視覺認知演算法對標註資料的依賴,為實現非完美資料條件下的精確畫素級視覺理解提供了可能,對一些完美標註資料難以獲取的應用場景(如醫學影象、農業影象等)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他未來的研究重點是探索更加豐富多樣的非完美資料形式,並整合到統一的機器學習框架中,為工業智慧感知系統提供支援。
此次,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是對魏雲超教授的激勵,也是對北京交通大學人才建設的肯定。接下來,北京交通大學將繼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水平師資力量,為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提供支撐。
本文內容來自:雙一流高校、北京交通大學官網、BJTU Me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