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助理給大家分享了一條銀行理財面臨大洗牌的內容,很多網友留言說沒聽太懂,我覺得這個事非常重要,所以今天再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對於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說,賺了錢去銀行存定期,或者買理財產品,目前仍然是最主要的投資理財方式,相對安全也便捷,但是,這幾年,不管是銀行存款還是理財產品都在面臨著巨大的變化。你是不是從來想不到,竟然有一天,存在銀行的存款也不能全部保本了,根據我國現行的存款保險條例規定,銀行只對客戶50萬元的存款有保本的義務,換句話說,你放100萬的存款在同一家銀行,銀行真正能保障你的,只有50萬元。而這幾天,大變革又在發生,可能你在銀行的理財也在面臨著大洗牌,具體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未來錢存在銀行還安全嗎?今天的內容,只要你在銀行有存款的,一定要看完,窮得叮噹響的,就不要浪費時間了,趕緊賺錢去。
今天說的這個內容可以說是跟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關係到大家的錢袋子問題,就在今年的9月初,國家銀保監會發布了一個名稱為《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這個《管理辦法》可大有來頭,它針對於商業銀行開設的理財子公司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部門職責分工、投資交易管理等方面做出了進一步詳細的要求。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現在存在銀行的錢,如果是買了理財產品的,基本上未來都是要求商業銀行開立的理財子公司進行管理,換句話說,我們買的那些理財,都是這些理財子公司賣的產品,為什麼理財產品要透過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釋出和銷售呢?
銀行都在開設理財子公司,這並不是一個自發行為,而是一個監管行為,早在三年前,金融領域有一個重磅的規定落地,那就是銀保監會聯合證監會,以及外匯管理局聯合釋出的《資管新規》,當時釋出這個新規的背景是什麼呢?主要是為了約束資管行業的野蠻發展,引導整個行業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我們國家從2010年開始,不管是銀行的資產規模,還是證券、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產品規模,都是在增長的,金融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而其中的資產管理板塊,也成為金融當中,發展最快,前景最好的方向之一。
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資產管理領域,各大機構為了搶規模、搶市場,搶客戶,已經出現了一些無序化、粗放和野蠻的發展模式。說白了,資產管理領域已經在開始逐漸積累風險,在80萬億左右的資管規模當中,銀行理財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而其實絕大部分的理財,購買的資產都是各種非標準化的債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股票質押借款和房地產抵押借款。
上市公司大股東傾向於採用去槓桿的融資方式,來對外開展併購重組,這個時候他就會採取股票質押的方式來融資,而房地產公司呢,會透過房產質押或者土地質押來融資,這些有質押物的債權和其他一些沒有質押物的債權打包到了一起,最後成為銀行的理財產品賣給我們這樣的消費者,最後,我們買的資產究竟具體是什麼呢?普通老百姓是肯定看不清楚的,有時候連銀行自己都搞不明白。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的風險是一環套著一環,很容易傳達到實體經濟領域。我簡單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家上市公司,他的實際控制人為了把資金套現出來去做併購重組,可以跟銀行進行股權質押,把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給銀行,未來有了錢,再把資金還給銀行,銀行把他的股份進行解除質押。
這個時候,錢表面上流到了實體經濟領域,但要知道,併購重組的邏輯是股權投資,它是一個長期的業務邏輯,即便是發展得非常好的企業,對他的投資從落地到有收益,再到完成退出,基本也要三到五年,而實控人透過股票質押借的這筆錢呢,通常的期限是一年或者兩年,最長也不得超過三年,這中間明視訊記憶體在了一個期限錯配,一旦,這次併購重組的進展不如預期,企業的錢無法及時的退出來,上市公司實控人的這筆股票質押借款就可能出現兌付困難了。不僅僅是期限錯配,還存在多層巢狀加槓桿等等提升金融系統風險的問題,而資產新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可能有點繞,沒看明白的朋友,建議倒回去多看兩遍。搞懂了這個邏輯,絕對比你看小姐姐跳舞要有用。
資管新規,最終革了資產管理行業的命,他要求在滿足限額管理、資訊披露和期限匹配等監管要求的前提下,銀行理財產品才可以適當選擇非標資產進行投資,並且要打破理財的剛性兌付,換句話說,國家並不鼓勵這類非標準化業務的開展,而是主張要把老百姓投資理財的資金引導到股票和債券這樣的標準化資產當中去。
資管新規在金融領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原來金融機構積累了這麼多的非標準化業務,都要慢慢清退了,而更重要的是,在剛性兌付的要求之下,意味著,未來我們在銀行購買的理財,將要真正告別“保本保息”的時代,投資理財需要你擦亮眼睛,自負盈虧!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明白了,為什麼銀行要設立理財子公司來開展理財業務了呢,首先,是業務專業化的要求,理財的投資打破了剛兌,要向股票和債券等標準化資產進行轉移,在這個背景下,對投資人的專業性要求更高,銀行開立理財子公司,有利於提升業務的專業性;第二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家知道,銀行有存款,也有理財,財大氣粗,但是理財子只是銀行控股的一個子公司,如果理財子公司跟銀行沒有分立開來,一旦理財出了問題,大機率銀行是要把自己的錢拿出去填窟窿的,這個時候,要真正的做到剛性兌付和投資者盈虧自負,是非常難的。我想我這麼說,聰明的你肯定應該能聽明白我的意思吧?
當然,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也不是想設就設的,也是有一定門檻的,前一段時間,財經媒體爭先報道了一則訊息,說的是未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未來將不能新增理財業務,目前市場上,已經有29家銀行獲批了籌建理財子公司,其中已經開業並經營的有21家,這個訊息說明,國家並不鼓勵所有的銀行都到理財市場中來,而中小銀行,由於管理能力、投資能力等方面與大型銀行存在差距,預計將會逐步退出銀行理財市場。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30萬億的銀行理財市場將面臨重新的洗牌,這個洗牌有兩層的含義,一是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原來銀行依靠一些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還維持著30萬億的市場規模,但資管新規實施之後,既然都不能保本了,老百姓肯定會有新的投資想法,想要保險一點兒的人會選擇去買銀行的存款,而不是理財,而風險偏好高一點的人呢,難道不會覺得基金或者直接投資股票更香嗎?銀行的理財規模是不是能維持得住,就很難說了。其次,是在銀行內部的洗牌,既然中小銀行未來將不再新增理財業務,這看上去對大銀行來說是一個好機會,中小銀行的理財客戶要怎麼辦呢?是轉化為這些銀行的存款客戶,還是向其他大的銀行流失呢,還都很難說。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銀行的理財將不再因為銀行的實力等原因保證都能得到兌付,你買的產品是什麼,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如何,將影響你的理財的收益,甚至極端情況下,你是可能出現虧本的。
其次,我們並不能夠在所有銀行買到理財,很多人為了高一點的利息,常常喜歡買一些小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未來,可能將買不到了。
資管新規雖然是2018年釋出的,但是監管也給了市場一定的過渡期,並且在2020年的時候,還將這個過渡期延長了一年,也就是說,最晚到今年年底,所有市場上的理財產品,都將要求符合資管新規的規定,否則是不能夠向老百姓推薦的。
那麼,作為銀行的普通客戶來說,我們老百姓應該怎麼辦呢?在這裡,保德全給大家幾個方面的建議:
首先,你要評估自己的風險偏好和對收益的預期。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理財還能保本保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有的銀行投資能力強一點兒,產品管理能力好一點兒,就還能繼續幫投資人賺錢,但一旦出現風險,你很有可能連本金都拿不回來,這個時候,即便是銀行私下裡給了你承諾,也是沒有用的。因此,你要首先評估好自己的投資預期和風險偏好,如果你接受不了本金的虧損的,這些錢是你的養老錢或者小孩子的教育資金,那你可以考慮銀行存款或者是保險等其他的投資方式,如果3%左右的年化收益你覺得挺滿意的,從安全性角度來說,就真不如直接考慮銀行的存款了。但是如果你風險偏好比較高,能接受部分本金的虧損,就不妨花點兒時間在銀行的理財產品當中挑選挑選。
其次,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更要考慮的是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既然理財不能保本了,那麼與其說你是挑理財產品,不如說是挑選銀行,同一家銀行內部的各個理財管理團隊,實力不會差距很大的,這個時候,你就要重點考慮這家銀行的投資能力,管理水平以及風險管理能力,不得不說,這些年,銀行不倒閉已經成為了過去式了,包商銀行破產清算,搭進去多少客戶,數都數不清楚,銀行和銀行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從市場排名、客戶口碑以及歷史業績情況入手,你可得擦亮眼睛好好挑一挑。
最後啊,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資管新規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就是國家希望把老百姓在銀行的儲蓄投資,往標準化的股票和債券市場進行轉移,從這個角度來說,基金、股票和保險投資,都是可以考慮的資產配置方向,畢竟,要跟著國家走,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好了,今天關於銀行理財大變革的內容,就跟大家說這麼多,大家如果關於投資理財這個話題有興趣的,還想進一步瞭解的,可以點我頭像去看專欄節目中的課程,其中有專門的章節是手把手教大家怎麼樣進行投資和管理的。#理財##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