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和家人一起看了下電影《高山下的花環》,這是一部相當久遠的片子了,孩子也是看得第二遍,儘管第一遍看了沒多久,可還是想看下第二遍,可見這部電影對孩子的吸引力還是不錯的,儘管過去了這麼多年,大概有38年了吧,可說實話,哪怕現在看來,還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
《高山下的花環》是由謝晉執導,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出演的一部影片。影片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塑造了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受的考驗,以及他們一心為國,以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為己任的高尚品質。該影片引起巨大轟動,曾獲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以及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等共計八項大獎。
筆者小時候也看過這部電影,已經不記得那時候有沒有哭過,不過現在看,也是一樣哭得有點稀里嘩啦,不敢一直盯著電影看,不敢進一步的多想影片的深義,就怕真的會哇的一下,在孩子的面前暴露了情感的薄弱。
影片的具體內容就不多說了,如果沒看過的,可以去看看,看過的,說實話,再看的話,還是會被裡面的情節,裡面的情感,裡面的字句,表達所深深感動,感動之餘,是發現了那時候的軍人,那時候的軍人家屬的可貴,可愛,又可敬。
相比較而言,也許在很多方面及不上現在的電影,現在的所謂的電影大片,但就情感來說,筆者更傾向於這部電影比現在流行的愛國戰爭片要更出彩一點,或者說出彩很多,哪怕票房那麼高的戰狼2,最近的長津湖,又或者之前的八佰,金剛川等等,如果讓筆者來選的話,拋開所謂的場面,特效,拍攝技巧等等,那麼毫無疑問的,筆者還是會覺得這部《高山下的花環》是最好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真實
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筆者總是感覺國內的很多電影都拍得有點假,怎麼說呢,相比於高山下的花環,相比於好多國外的電影,大部分的國內的電影,電視劇讓你的感覺就是在拍戲,就是在演戲,有好多不真實的地方,好多演,編,造,所以,當你觀影的時候,很難產生很好的代入感,所以,就感受來說,很難去深切的體會情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事,物。
筆者記得以前學文章的時候,說到小說來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也就是說,其本質,其故事的起源,還必須是生活中來,這樣才能讓讀者,讓觀影者能夠深刻體會,如果完全是虛妄的,或者說是為了想要表達什麼而表達什麼,不是很自然的透過什麼來表達什麼,那很有可能會有“假”的感覺,那麼自然就不能深刻的打動觀眾了。
第二,我想說的是情感
就電影,小說,電視劇什麼最能打動觀眾,毋庸置疑的是情感,讓觀眾能夠深刻體會,又能留有餘香的情感。小仲馬一生就寫過一部字數不多的《茶花女》小說,可論成就比他的父親,寫過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等小說的成就要高,無他,就因為茶花女的情感,透過故事,透過小說來表達的女主瑪格麗特的情感世界,讓廣大觀眾,讀者深有感觸,而膜拜驚人。
高山下的花環,有很多的場景,事例,言語,無不透入著情感的描寫,而這種情感不是流入於外表的,需要觀眾去透過電影畫面的鋪展去感受,去代入,去深有體會的,哪怕過了那麼多年,筆者仍然記得那個撥浪鼓,仍然記得那個浸滿鮮血的欠款單,同樣,也記得副連長的說真話,說直話。
延續《高山下的花環》的情感,說實話,筆者覺得中國電影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商業性,場面性,包括電影的創意,與國外的電影還是有一些差距的,而且,有些說實話,不是短時間能夠趕的上的,但,就情感而言,卻是可以深入的去多做做文章的。不需要多大的場面,不需要很強的技術後期修改,同樣也不需要投入那麼多的資金,請那麼著名的,片酬那麼高的演員來演,把情感這條線抓好,深刻的透過你的電影故事,把情感表現出來,也許就能很好的打動觀眾,打動評委,打動所有人。
好的電影,能讓觀眾記憶深刻,哪怕過了好多年也是如此,高山下的花環是這樣的,飲食男女同樣如此,哪怕還有很早之前的刻骨銘心,紅燈停綠燈行等等許多國內的優秀影片都是如此,抓住真實,抓住情感,也許這是中國電影能在世界電影史上去爭奪第一,爭奪好成績的唯二之路吧。